青年女性当代艺术家的“自恋”情结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年女性当代艺术家的“自恋”情结研究
【摘要】:自恋作是一个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其研究对于人类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艺术观念的嬗变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转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消费社会促使私有个人化加剧,消费伦理使得人们崇尚快乐及时行乐的原则,在此精神语境的转变下当代青年女性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发生改变,她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从传统的宏大叙事中转移而聚焦到自我的景观中,更多地具有一种自恋自语的特点。经济环境良好的社会背景成长起来的青年女性艺术家没有那种胸怀祖国事业的大志,更多的是关注自我,将私人生活,个人情绪和大众文化与私人图像作为重要的艺术表达资源,并从中获得独一无二的带有女性视角的个人感受。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和文化角度出发,首先阐明自恋的概念,然后从社会经济根源,文化背景的发展进程中梳理自恋情结介入到女性艺术家作品中的原因,然后列举多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来探讨自恋情结在其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青年女性艺术家的自恋情结做了概念的界定,从文化角度,精神分析,人文学科,艺术史来分析自恋情结如何介入到当代女性艺术当中。第二部分:分析在青年一代女性艺术家油画作品中所带有的自恋情结的特质,关注女性特有生理特征,生活习惯,日常。在此部分将列举大量案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分析自恋情结在当代艺术创作表现空间的价值以及揭露中国女性油画家在创作中自恋情结所带来的不足并指出将来创作道路方向的可能性。
【关键词】:自恋 女性视角 个人感受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3
- 一、选题缘由、背景及意义9-10
- 1.1 选题缘由9
- 1.2 研究青年女性艺术家自恋情结的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思路分析10-13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11-13
- 第一章 青年女性艺术家的自恋情结衍变13-21
- 一、概念及衍变13-16
- 1.1 青年女性艺术家的界定13-14
- 1.2 自恋情结的概念14-15
- 1.3 自恋的特征15-16
- 二、自恋情结形成的文化背景16-21
- 2.1 我与非我——拉康镜像16-17
- 2.2 女性绘画的自我意识17-18
- 2.3 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床18-19
- 2.4 消费社会:社会变革的影响19-21
- 第二章 绘画中的自恋特质追寻21-25
- 一、花的隐喻21-22
- 二、激进与含蓄的身体自恋22-23
- 三、创作中的“第六感”23-25
- 第三章 青年女性艺术家自恋情结的多样化创作25-40
- 一、那喀索斯形象从男性转为女性25-26
- 二、自传式的自我画像题材26-30
- 2.1 逻辑拼凑——喻红的回忆式目击成长27-29
- 2.2 理性与抽象关系的咬痕—刘虹的自语29-30
- 三、家庭视角——镜像之像30-33
- 3.1 疏离的平淡——刘曼文的反观家庭30-32
- 3.2 欲望的调侃——申玲的两性悲喜剧32-33
- 四、隐形自恋和显性自恋33-36
- 4.1 处于极端的奢美——林天苗的手工女红33-35
- 4.2 鬼魅的女性形象异化——陈羚羊的十二月花35-36
- 五、卡哇伊式思维36-40
- 5.1 女同性恋情谊——沈娜的右手系列37-38
- 5.2 杨纳的芭比思维38-40
- 第四章 当代女性艺术中自恋情结的意义及局限40-43
- 一、女性自我认同与他恋40-41
- 二、性别混乱——两性特征的模糊与弱化41-42
- 三、自恋情结过度所带来的创作视角狭隘42-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中;自恋是否健康?[J];校园心理;2005年11期
2 ;认识自恋[J];校园心理;2006年04期
3 ;你有自恋的倾向吗?[J];校园心理;2006年09期
4 李东阳;高雪梅;;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3期
5 雪见;;自恋者生来如此[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3年12期
6 施琪嘉;;做个自恋狂[J];晚报文萃;2007年03期
7 斯考特·派克;邵楠;;自恋与意志[J];成功;2007年09期
8 ;你是自恋狂吗?[J];青春男女生(妙语);2007年08期
9 于权;;健康的自恋使人充满信心[J];青年科学;2008年01期
10 曾奇峰;;别被“自恋”所伤[J];心理与健康;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宇;蔡华俭;;认识自恋的多维度:行为遗传学视角[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杨倩;李建伟;张康德;;自恋的心理结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赵云洁;周晖;林玛;丁如一;;自恋家长的教养特点: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赵国琴;谷渊博;;决策人角色及相关变量对自恋者风险偏好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李红云;;自恋的精神之旅[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林玛;周晖;赵云洁;丁如一;;自恋者的攻击行为:冲动,还是自我调节?[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付景素;;自恋的心理学解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人格心理专题报告[A];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温芳芳;佐斌;胡曼;;社交网络化身选择与自恋倾向、身体意象的关系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范晓兰;张进辅;;膨胀的自我:一项横断历史的元分析[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奇峰;自恋 是精彩还是无奈[N];健康报;2003年
2 周云;别让自恋伤自己[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3 记者 齐亚凤;你自恋了么?[N];北京科技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丘文敏 孙严 伟拓;别让自恋的“水仙花”把你吞没[N];广东科技报;2004年
5 胡宗祥;唯美谨防“自恋”[N];中国摄影报;2007年
6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光芒;当代文学,一种叫做“自恋”的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施琪嘉;因爱生恨源自病态自恋[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
8 蒋力;不仅仅是自恋[N];音乐周报;2014年
9 浩龙;自恋狂人[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10 心理医生 施琪嘉;由爱生恨是一种病态自恋[N];北京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凌;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丽;自恋性心理与艺术创作[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2 刘凯歌;社会认知基本维度、人际熟悉度对自恋者吸引力的调节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赵静;自恋与怀旧消费行为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范馨月;大学生自我差异、自恋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苏亚光;成熟自恋、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肖梦瑶;青年女性当代艺术家的“自恋”情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7 牟盛洁;论“暗恋”[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8 孙璐;大学生隐性自恋及其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江雅;隐性与显性自恋者在同伴拒绝下的攻击行为差异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蒋亚莉;教育如何面对自恋的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2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562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