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材料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综合材料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摘要】:20世纪20年代之后,高科技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及科学理论探索的飞速推进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涉、交融。在绘画艺术领域亦是如此,各种媒介材料的引入,各种媒介的交汇,使得绘画种类之间的界限走向模糊甚至消解,所以绘画走向综合材料的现阶段已不是一种推测,是今后将长期的广泛应用的一中艺术表现形式。综合绘画材料的应用及表现力在当下中国画的观念的转变中一直以来是艺术家们长期探讨和争论的课题。纵观绘画发展历史,中国画材料的变化带来了艺术形式的变迁,也成就了很多画家,使他们独特于众人。材料是绘画的物质基础,在以往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画以笔墨为主,形式简单委婉,通过不同的组合达到不同的意境。但材料的相对单一使中国画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与之相对的,复合材料的应用为材料的综合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突破了传统创作的局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谓材料,即存在于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总称。材质是一种可以被触摸、有形、可见的物质,而且还可以被听见,能闻到和看不见,人们的思想可以作为艺术表达的载体。当代艺术家陈心懋认为,中国画应该在展现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创作手段的变化给中国画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丰富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现代中国绘画所用的颜料已经由植物颜料扩展到金属颜料、矿物质颜料等等,颜料的多样性极大的丰富了作品的色彩效果,赋予了作品更多的表现力。中国画的发展促进了所用材料的发展,同时材料的多样化也使绘画有了更宽广的表现空间。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由于今天的艺术家的审美欣赏和创作正在努力创造和发展新的兴趣,对于一个艺术发展的新领域,传统材料已经满足不了新的要求,对于一些特殊的想法实现,就会要求一些特殊的绘画技巧,因此,艺术家逐渐开始重视绘画工具在绘画技法上的转换与更新。现代绘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新的绘画材料的特点,画家们在绘画过程中开始应用更多的工具来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的作品效果绚丽多彩是以前材料所不能比拟的,同时新材料也让绘画的形式进行了改变。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创作者来说,材料的运用、选择、加工方式不仅是绘画的载体,同时也能体现作者的审美意识和所表达的思想。不同材料拥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通过加工能给人不同的审美观感。绘画材料在绘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作者通过在创造过程中更新材料,创作出丰富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更多的含义更强烈的感情更新颖的思维。中国画的设备主要是由水、墨、毛笔,二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绘画并没有多大变化,但载体材料的承载绘画是在二千年不断变化的。中国画最初是丝绸等材质上作画,最初不分画种,后来随着丝绸制作材料的发展,材料的吸水性更小,更适宜于作画,因此发展出来了中国工笔画。中国画以人物、花鸟、山水三个画种的分野,来源于绢的使用。丝绸的细腻精致,灵活地使大量的水和油墨混合,晕纹理效果,“水和墨”在中国画的历史中,为中国画的发展和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国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纵观中国绘画的历史,材料的变化对中国绘画的创新与发展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始时期人们通过图画来叙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彩绘来表现,元明时期用文人画来抒情,在这些变迁过程中,都伴随着绘画材料的升级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文化现象出现,更多新颖的材料出现,以前的材料也有了不同的象征,当前中国绘画的发展要适应文化的发展,灵活应用新材料完善中国画材料技术。
【关键词】:中国画 综合材料 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1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3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研究文献综述11-13
- 2 综合材料13-14
- 2.1 综合材料的概念13
- 2.2 综合材料的发展13-14
- 3 综合材料对中国画中的冲击14-21
- 3.1 综合材料的视觉艺术14-17
- 3.1.1 丰富并拓展绘画语言领域14-15
- 3.1.2 材料语言传达出的时代感15-16
- 3.1.3 改变传统审美经验,,创造新的艺术样式16-17
- 3.2 综合材料带来的观念的改变17-19
- 3.2.1 明暗17-18
- 3.2.2 质感18
- 3.2.3 立体感18
- 3.2.4 时间感18
- 3.2.5 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和反思18-19
- 3.2.6 引起强烈社会共鸣19
- 3.3 综合材料带来的表达方式的改变19-21
- 4 综合材料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分析21-29
- 4.1 当代中国画对综合材料的运用21-25
- 4.1.1 当代工笔人物画媒材的创新运用21-23
- 4.1.2 当代抽象风格的综合材料作品23-25
- 4.2 新工具、新材料的运用25-26
- 4.3 设色技法的开拓26-27
- 4.4 破坏即创造27-29
- 5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1
- 致谢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明;浅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2 吴奇婉;漫谈中国画的笔墨传统和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年03期
3 赵绪成;传统中国画将退居二线——21世纪中国画发展预言[J];文艺评论;2003年02期
4 王平;对中国画发展现状及趋向的看法[J];文艺评论;2003年02期
5 张志强;中国画探赜[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张海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浅议中国画的发展状态[J];文艺评论;2005年03期
7 刘国辉;大有深意的航行[J];美术;2005年09期
8 顾平;;对中国画教育现代形制的构想[J];国画家;2005年06期
9 李晓霞;;再论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必要性[J];电影评介;2006年09期
10 顾平;;对中国画教育现代形制的构想[J];中国书画;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积寅;;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制高点”[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李爱国;;中国画的国际化——对中国画走向国际化的几点思考[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马鸿增;;中国画审美流向两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程元友;;为实现中国画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A];科技创辉煌——中国创新成果与学术精典[C];2011年
5 徐卫;;从中国画意象形态演变看当代中国画发展态势[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玉林;关于“中国画”称谓的再思考(下)[N];美术报;2007年
2 刘选让;论中国画的基因——线[N];美术报;2013年
3 主持人 李树森;如何真实呈现中国画巨大价值与伟大成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4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孙克;中国画的当下思索[N];中国文化报;2013年
5 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聂危谷;中国画何以“回归传统”?[N];中国文化报;2013年
6 钟章法;当下中国画缺少精神内涵[N];美术报;2014年
7 ;当代中国画面临十大问题[N];美术报;2000年
8 郭怡宗;承传与拓展:中国画的使命[N];人民日报;2003年
9 邵大箴;中国画创新刍议[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谷泉;水墨画≠中国画[N];中国文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萍;神遇与迹化—中国画的笔墨程式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2 张筱膺;授受之变[D];上海大学;2016年
3 曹院生;中国画学科规范论[D];上海大学;2010年
4 何士扬;中国画“勾勒法”学理探微[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5 茹峰;视觉图式的演变[D];中国美术学院;2007年
6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珉yN;上海80后中国画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银哲;论中西文化与中国画的发展[D];延边大学;2008年
3 翁利;试论线条是中国画灵魂之所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浩;论中国画的物理结构与笔墨结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王玺;论文化视域下文人画审美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那泽汗;谈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与表现[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7 谢静;浅析邱石冥的花鸟画及其艺术[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洁;赵梅生中国画作品内容之“新”初探[D];山西大学;2015年
9 付永军;中国画的创新离不开传统笔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10 徐煜;浅谈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与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D];吉林艺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760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760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