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曹氏画院”研究
本文关键词:敦煌“曹氏画院”研究
【摘要】:曹氏画院是在曹氏归义军时期兴起于敦煌的由官方领导的画业机构。按官方行政意志营建绘制石窟,积极推动了敦煌后期佛教艺术的发展。曹氏画院是在敦煌长期存在的画家行会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大致保留了原先已经存在的人员构成体系和分工协作机制,画家由博士、知画手、匠生等构成,由都料统领。这些在曹氏画院解体后仍存在于民间画行、画院,也在官方画院的人员构成有所体现。与其他画院相比较,曹氏画院的主要特色在于能够完全承担佛教石窟艺术从开凿到完成的全部流程,还特别设立了打窟人、泥匠、灰匠、木匠、塑匠等匠人。曹氏画院所创作的壁画,主要见于98窟、100窟、256窟、25窟、61窟、55窟、454窟等,有经变画、故事画、人物画、建筑风景画等题材。曹氏政权需要大量的营建石窟来达到自身的目的,而雇佣民间画家不便于管理,拥有隶属政权的专职开窟队伍就成了必然需要。曹氏画院体制的产生,在画家创作壁画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形成这一时期壁画特色的原因,曹氏画院体现了政治与艺术相结合的特色。在探讨研究对象“曹氏画院”时,通过追溯“曹氏画院”的产生与发展,探究曹氏政权营建石窟的其他意图,进而联系石窟壁画表现的特点,讨论“曹氏画院”存在多种意义。
【关键词】:归义军政权 曹氏画院 石窟艺术 敦煌壁画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0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0.1 课题源起7-8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8
- 0.2.1 研究目的8
- 0.2.2 研究意义8
- 0.3 文献综述8-10
- 0.3.1 有关归义军政权与敦煌画家群体的研究8-9
- 0.3.2 曹氏画院的研究9
- 0.3.3 曹氏画院所开石窟的研究9-10
- 0.3.4 关于国外的研究概述10
- 0.4 研究内容10-11
- 0.4.1 曹氏画院的政治背景10
- 0.4.2 曹氏画院的产生10
- 0.4.3 曹氏画院的建置10
- 0.4.4 曹氏画院的作品10-11
- 0.4.5 曹氏画院的功能11
- 0.5 研究方法11-12
- 0.5.1 文献梳理11
- 0.5.2 图像比较11
- 0.5.3 归类总结11
- 0.5.4 猜想论证11-12
- 第一章 曹氏画院概述12-21
- 1.1 曹氏画院的萌芽12-18
- 1.1.1 曹氏归义军政权12-13
- 1.1.2 敦煌地区的画匠13-14
- 1.1.3 敦煌地区的画院组织14-15
- 1.1.4 曹氏画院的产生15-18
- 1.2 曹氏画院的演变18-20
- 1.2.1 曹氏画院的发展背景18-19
- 1.2.2 曹氏画院体制消失以后19-20
- 小结20-21
- 第二章 曹氏画院的建制21-29
- 2.1 曹氏画院的体制构成21-26
- 2.1.1 曹氏画院的领导阶层21-22
- 2.1.2 曹氏画院的画师技术级别22-24
- 2.1.3 曹氏画院画家的职位与地位24-25
- 2.1.4 曹氏画院的教育制度25-26
- 2.2 曹氏画院的特殊工种26-27
- 2.2.1 打窟人26
- 2.2.2 泥匠26
- 2.2.3 灰匠26
- 2.2.4 木匠26-27
- 2.2.5 塑匠27
- 2.3 曹氏画院的体制对壁画创作的影响27-28
- 2.3.1 创作思想的影响27
- 2.3.2 创作表现的影响27-28
- 2.3.3 创作期限的影响28
- 小结28-29
- 第三章 曹氏画院营建的石窟艺术29-40
- 3.1 代表石窟——以第61窟为例29-34
- 3.1.1 曹氏画院的窟形特点29-30
- 3.1.2 莫高窟第61窟30-33
- 3.1.3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石窟33-34
- 3.2 石窟壁画34-39
- 3.2.1 内容特点34-36
- 3.2.2 创作风格特点36-39
- 小结39-40
- 第四章 曹氏画院的意义在于对曹氏政权意愿的体现40-49
- 4.1 政治意愿40-45
- 4.1.1 曹氏政权建立曹氏画院的因素41-42
- 4.1.2 政治态度的表现42-44
- 4.1.3 曹氏画院达成了曹氏政权的开窟目的44-45
- 4.2 宗教意愿45-48
- 4.2.1 曹氏政权对佛教的推崇45-47
- 4.2.2 曹氏政权与佛教教团的关系47-48
- 小结48-49
- 结语49-51
- 插图汇总51-62
- 致谢62-63
- 图片来源63-65
- 参考文献65-67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毅;;归义侯[J];诗探索;2012年06期
2 胡昌健;“晋蛮夷归义王”印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刘进宝;敦煌归义军赋税制的特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J];敦煌学辑刊;2006年02期
5 李军;;晚唐五代归义军与凉州节度关系考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李放;;“汉归义羌长”印考释[J];潍坊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肖之兴;;试释“汉归义羌长”印[J];文物;1976年07期
8 任树民;;陕西白水县发现“晋归义羌王”印[J];考古;1991年03期
9 杨秀清;晚唐归义军与中央关系述论[J];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10 雷绍锋;论曹氏归义军时期官府之“牧子”[J];敦煌学辑刊;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政权与佛教教团关系[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2 郑炳林;;张氏曹氏归义军政权的胡汉联姻[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3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政权的婚姻关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4 屈直敏;;从《励忠节钞》看归义军政权道德秩序的重建[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6 冯培红;;归义军镇制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7 郑炳林;;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贸易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等价物研究[A];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C];2001年
8 冯培红;;关于归义军节度使官制的几个问题[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多妻制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10 郑炳林;;晚唐敦煌归义军官府一件珍贵档案《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研究[A];第二届郭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杨丹 实习生 李楠;文物作杖 走近盛唐[N];湖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吴格言;敦煌归义军文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倩倩;归义军时期的符瑞[D];兰州大学;2016年
2 刘高阳;敦煌“曹氏画院”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3 宋翔;唐宋时期敦煌的居住空间[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祥伟;九、十世纪敦煌佛教的民间社会关怀[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濮仲远;唐宋时期敦煌民间信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69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76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