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渐江与髡残山水画风格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0:01

  本文关键词:渐江与髡残山水画风格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渐江 髡残 山水画 风格 比较


【摘要】:“清初四僧”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绘画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四僧”之中渐江与髡残二人的年龄相仿,同处于异族统治和朝代更迭的社会背景之中;都有着“孤僻”、“耿直”个人习性;同受元四家的影响,并且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敢于颠覆古人之法,勇于创新;同是师黄山,但画出来的黄山却各有千秋。渐江的山水画以冷峭静谧、空旷深邃见长,有一股幽寒清雅之气隐藏于画中,属于静美;髡残的山水画以老辣苍厚、豪纵雄浑见长,有一股愤怒郁结之气,发泄于画中,属于动美。一静一动皆为美,他们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闻名于画坛。关于渐江与髡残的个案研究,代不乏人,本文将对渐江与髡残的绘画风格进行对比性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分析同一历史背景下,渐江与髡残人生道路的发展方向、思想变迁与二者艺术之门开启的缘由。第二章,从传统(师人)、造化(师物)、性格(师心)三个方面分析渐江与髡残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面对传统二者选择的师承对象虽然不同却都秉承“师古而不泥古”的师承态度;面对造化,二者皆受到大自然对其艺术的启迪,尤其是黄山对二者画风的深刻影响,但二者追求的并不是对大自然形色的描画而是“善学者师心而不师道”的创作态度与形神观念,观其形抒其性;面对自己的心性,人生中的点滴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进而造就独特的审美观念,冷静理智的渐江画风静谧幽深,感情易怒的髡残画风老辣苍厚,二者的艺术作品,就是一面镜子,都是对“真我”的一种抒发。第三章,从笔墨、章法、画境审美三个方面对渐江与髡残山水画风格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对比研究二者的不同之处更能凸显其各自独特的绘画风格特征,渐江遒劲凝炼的笔墨语言可比拟为“细瓷之音”,而髡残豪迈浑厚的用笔可比拟为“粗陶之声”。“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对比可得出忠于内心、忠于自然、不娇柔造作是二位的笔墨共性,这个共性普遍存在于任何绘画创作之中,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图章法上,渐江看似严谨整一的构图形式上却丰富多样,髡残的构图看似大胆实则将万物皆至于规矩之中,启示我们在构图中,严谨并不意味着画面单调,丰富并不意味着画面杂乱;画境表达中,渐江营造出的山水处于永恒的静止之中,山石磊落、湖水平静,幽深寂静的景况令人顿生寒意。髡残营造出的充满生气,灵动恣意,浑朴自在的桃源生活令人向往。通过对比之后更突显渐江期待的是超脱时空限制、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之天,而髡残所追求的是渔樵归隐、猿鹤飞鸣的人间桃源之境,然而如此相悖的两方天地皆是他们对各自心象的表达,是天性与综合修养达成的结果。第四章,进行渐江与髡残在明末清初画坛的地位以及对后世影响的对比研究,梳理出渐江作为“新安画派”的领袖人物与髡残在清初画坛的地位极高,而对后世的影响却所限制的共因。总而言之,从二位画家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师承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比的手法,更能清晰的展现出二人艺术风格的特点,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绘画作品,进而促使我们在探索和敬仰中体会他们的艺术成就;而寓于两者不同中的相同,它们作为艺术创作的普遍共性,对我们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启示我们要善于把摸传统的根脉,凝视自己的起跑线,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山水画。
【关键词】:渐江 髡残 山水画 风格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问题的来源9
  • 二、研究意义9
  • 三、研究现状9-10
  • 四、研究方法10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10-13
  • 5.1 研究的重点10-11
  • 5.2 研究的难点11
  • 5.3 研究的创新之处11-13
  • 第一章 特殊时代背景中的艺术起步13-25
  • 1.1 明清易祚的时代背景13-22
  • 1.1.1 渐江与髡残人生轨迹的改变13-18
  • 1.1.2 渐江与髡残人格思想的改变18-22
  • 1.2 二者艺术之门的开启22-25
  • 1.2.1 渐江笔墨寄情22-23
  • 1.2.2 髡残笔墨道性23-25
  • 第二章 渐江、髡残山水画风格成因的比较研究25-37
  • 2.1 师传统之比较25-29
  • 2.1.1 渐江“悟文心,求一善”25-26
  • 2.1.2 髡残“不于古人窠臼中安身”26-29
  • 2.2 师造化之比较29-32
  • 2.2.1 二人皆善师古人更善师造化29-30
  • 2.2.2 二人皆善师造化更善抒心灵30-32
  • 2.3 个人习性之比较32-37
  • 2.3.1 渐江“平常心是道”33-35
  • 2.3.2 髡残“直心是道场”35-37
  • 第三章 渐江、髡残山水画风格特征的比较研究37-53
  • 3.1 二者笔墨特征之对比37-42
  • 3.1.1 渐江的细瓷之音37-39
  • 3.1.2 髡残的粗陶之声39-42
  • 3.2 二者章法特征之对比42-48
  • 3.2.1 渐江的严谨多变43-46
  • 3.2.2 髡残的大胆缜密46-48
  • 3.3 二者审美境象特征之对比48-53
  • 3.3.1 渐江的幽深寂静古朴永恒48-50
  • 3.3.2 髡残的浑朴自在悠然自得50-53
  • 第四章 渐江、髡残在清初画坛地位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比较研究53-59
  • 4.1 二者在清初画坛的地位53-56
  • 4.1.1 渐江与“新安画派”53-54
  • 4.1.2 髡残与“金陵画坛”54-56
  • 4.2 二者山水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对比56-59
  • 4.2.1 由“身前盛名”到“身后寂寥”56-57
  • 4.2.2“身后寂寥”共因分析57-59
  • 结论59-61
  • 参考文献61-63
  • 致谢63-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4-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文;髡残山水辨伪[J];四川文物;1998年01期

2 吕晓;自证自悟 狮子独行——试论髡残的人物画风[J];美术向导;2002年06期

3 黄丹麾;刘晓陶;;坐禅悟六法 落墨写奥境——髡残山水画研究[J];荣宝斋;2006年03期

4 理查德·派克;李倍雷;;髡残:人、和尚与画家[J];书画艺术;2010年04期

5 吕晓;;清代髡残学画历程与笔性分析[J];荣宝斋;2011年09期

6 包媛媛;;试论髡残艺术中的桃花源情结[J];书画艺术;2011年06期

7 姜宝林;;笔简写层岩 意繁布叠壑——髡残《层岩叠壑图轴》赏析[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2年09期

8 陈招;;石公慧业力超乘 三百年来无此灯——福建积翠园艺术馆藏髡残山水画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10期

9 颜榴;试论髡残人格中的“恋母情结”[J];美术观察;1996年05期

10 理查德·佩格,韦正;髡残:俗人、僧人与画家[J];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宝林;髡残《扶杖入山图轴》解读[N];美术报;2013年

2 姜宝林;髡残《层岩叠壑图轴》解析[N];美术报;2012年

3 徐志雄;云山犹向画中寻[N];常德日报;2010年

4 杨新;清初“四僧”的艺术[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菲;试析髡残作品的特征[D];西安美术学院;2013年

2 杨yN;渐江与髡残山水画风格比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肖丰华;髡残的山水画美学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时矫;铸禅入画,梦画桃源[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5 林慧生;收拾起大地山河一d宰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819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819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7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