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与器、艺与技论菲钦的艺术
本文关键词:从道与器、艺与技论菲钦的艺术
更多相关文章: 肖像 风俗画 生活情感 道与器 艺于技 艺术特色
【摘要】: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俄罗斯兴起了学术与艺术之风,百家争鸣,大批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菲钦(Nikolay Fechin)就是其中之一。传统俄罗斯美术学研究往往忽视了菲钦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对美学的学术贡献,但笔者认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是不会抹灭的。画家的艺术形式受俄罗斯乡村文化的启发很深,其大多数作品选材来自于伏尔加河中下游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画家生活周围丰富的人和事。这使其作品传承了现实主义题材的一贯传统,尤其在地方风土人情画和人物肖像画上尤为突出。他的风俗画多以普通的生活场景为主,主要体现人民的生活、劳动场景和各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他的画肖像常能够以非迅速的瞬间感受抓住对象独有的形神特征,使其栩栩如生,风俗画中对各地传统人文表现得淋漓尽致,菲钦的一生经历坎坷,但是纵观其作品,不难看出画家的一生对艺术的执着始终未变。每个艺术家的成长环境都有所不同,如何在传统的艺术道路上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每一位画家都怀揣的梦想。那么菲钦的艺术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通过研究菲钦的成长经历来阐述他的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本文认为,日常经验在延绵的个体生活史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菲钦的童年经历、学业成就及家庭背景都潜在地影响着其本人日后的艺术结构和创作风格。文中依托传统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特别从“道”与“器”、“艺”与“技”之间的理论关系出发,对菲钦艺术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就他的艺术特点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本研究的完成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菲钦的材料。并且,笔者认为,传统的学科划分体系割裂了东方美术与西方美术之间的对话,使得现有研究缺乏跨学科视角。本研究的完成也提供了一项从中国文化视角对西方美术作品的个案研究,为中西美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可借鉴之材。
【关键词】:肖像 风俗画 生活情感 道与器 艺于技 艺术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7
- 第1章 绪论7-8
- 1.1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7-8
- 第2章 道器合一:菲钦式的形成8-19
- 2.1 道器关系8-9
- 2.1.1 菲钦式形成的背景8-9
- 2.2 道的传承9-19
- 2.2.1 童年随父学习手艺时期9-10
- 2.2.2 青少年时期10-13
- 2.2.3 考察归来13-15
- 2.2.4 客居海外时期15-19
- 第3章 艺技结合:菲钦式艺术19-26
- 3.1 菲钦式艺术特色19-23
- 3.1.1 风俗人物画题材选择20-21
- 3.1.2 独特的构图21
- 3.1.3 作画材料的特殊性21-23
- 3.2 菲钦式艺术技法23-26
- 3.2.1 笔法的运用23-24
- 3.2.2 厚重肌理效果24-25
- 3.2.3 菲钦艺术在其他方面的体现25-26
- 第4章 菲钦的艺术影响26-34
- 4.1 从技法角度来发扬菲钦的艺术26-27
- 4.2 从题材角度来传承菲钦的艺术27-29
- 4.3 从审美角度来学习菲钦的艺术29-32
- 4.4 菲钦的绘画对我的影响32-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6
- 致谢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小所;艺术语言: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J];学术探索;2002年05期
2 洪泉;;艺术命题论[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吕澎;作为学科的“艺术史”及其相关学科[J];新美术;2003年03期
4 汤志刚;形色的重组架构与艺术语言的再生[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王亮,章建刚;如何规定艺术[J];哲学研究;2004年05期
6 白松;艺术语言的超越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彭亚丽;“共性”的生活 “个性”的艺术[J];美术观察;2004年06期
8 饶平山;楚文化装饰艺术语言[J];求索;2004年09期
9 翟应增;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感知觉变异的结果——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之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陈璐;材料·观念·艺术语言[J];装饰;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欣淼;;关于艺术的民族性与艺术交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李敏;;创新设计中民族艺术语言应用的一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陈文武;;对当代艺术与地域美术的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启军;;创造:书籍设计者的使命[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5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陈向兵;;“精度抽象”: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以钟曦作品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陆玉麒;;书法艺术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9 李全;;艺术设计中形象思维的特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10 李传友;;怎样学好书法[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腾飞;“80后画家”:处于艺术、市场之间[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沙尚琪;当代艺术 你有几张脸?[N];上海证券报;2011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郝思远;传父辈衣钵,撒艺术火种[N];南方日报;2012年
4 贾金莉;当代艺术怎样懂[N];中国艺术报;2013年
5 记者 唐子韬;艺术新秀获机构扶持 市场价值仍需时间考验[N];上海证券报;2013年
6 收藏家、艺评家、大连万达集团艺术品投资负责人 郭庆祥;伪艺疯狂[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刘伟冬邋居其宏 方仪 沈义贞;通过中国艺术塑造“艺术中国”[N];中国艺术报;2007年
8 特约记者 舒洁邋实习记者 薄婷婷 姜梦醒;凝眸艺术世界:色彩与旋律是两个翅膀[N];国际商报;2007年
9 朱其;作为拯救的艺术[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郭持宝;对当代艺术语言浅思[N];大众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政;价值·生活·想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冯莎;艺术在别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曾令香;多元互动: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5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军;再议摹仿与米梅西斯(mimesis)[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王琰;迟暮的玫瑰[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8 黎旭;自由观看[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9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10 沈军;拟真语境下超真实与超绘画互动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应增;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叶萍;“气韵”与“韵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吕亚萍;论艺术语言的弹性美[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包臻隽;形与意[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大棠;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观众”与“西方”[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6 孙婧;卡通艺术的精神家园[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明元;诗意的艺术语言与语文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洪毅;“观念”介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艳俗艺术的社会指向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育彬;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功能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杨刚;艺术语言的言语生成机制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33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8335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