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视觉的盛宴后印象派绘画中的色彩

发布时间:2017-09-20 05:26

  本文关键词:视觉的盛宴后印象派绘画中的色彩


  更多相关文章: 色彩 后印象 美术史 创新


【摘要】:19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各种艺术思想接踵而至。在众多的艺术流派中,后印象派独树一帜,他们在众多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成就,拉开了现代绘画的序幕。它是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后印象派摒弃了传统的绘画艺术风格,在艺术创作中他们主张充分发挥画家的主观感受,不在是单纯的对自然进行模仿。后印象派画家从整体出发,注重个元素的综合运用。他们认为印象派过分拘泥于光与色,忽视色彩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他们从印象派的不足出发,大胆思考与探索,开启了自己的艺术实践之旅。同时,后印象派也反对新印象派复杂的光色表现方法。他们认为绘画最重要的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放弃了这一最重要的因素。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个性与个人的主观想象,他们的绘画极具审美价值,打破了传统的宗教艺术和肖像艺术,他们为绘画增加了欣赏性功能。色彩逐渐成为了画家抒发内心情感,探索形式美的重要手段。后印象派为以后的画家在色彩研究方面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绘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艺术创作中,后印象派画家的风格早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印象主义的影响,但是在长期的探索之中,他们发现了印象派的不足之处,从而对艺术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探索。在艺术创作中,他们注重对生活和自然的主观感受,有目的的改变视觉方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的视觉样式。后印象派的色彩理论成为了现代艺术色彩的基石,他们将后印象派的色彩特征进行了强化。后印象派不仅影响着德国和法国的美术,而且影响着世界的美术。他对以后的传统美术形式也影响很大。后印象派是传统艺术的截止,也是现代艺术的源头,因此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印象派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色彩革命。后印象派在对色彩探索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这场革命取得了成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直到19世纪,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光和色的理论知识,艺术家才对色彩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产生了色彩的表现方式和理念。后印象派注重自然的真实性,在物象的表现上则注重客观的色彩变化,就好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条件色”,同时他们放松了对形体的塑造及形体的立体感,犹如现代绘画所说的“雕塑性”。由此打造出的图像便以色彩为表现核心。这些正是现代美术史论家认为的纯粹的视觉经验。因此对后印象派色彩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后印象派的画家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色彩,他们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色彩变革。本文阐述了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这三画派的代表画家的色彩特点,从整体上分析了他们的异同点,以及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更好的运用色彩。
【关键词】:色彩 后印象 美术史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选题的提出与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10-11
  • (三)研究任务与方法11-13
  • 一、后印象派绘画中的色彩13-20
  • (一)梵高绘画作品中色彩的特点13-15
  • (二)高更绘画作品中色彩的特点15-18
  • (三)后印象派色彩的特点18-20
  • 二、后印象派与印象派色彩的区别20-23
  • (一)色彩的演变过程20-21
  • (二)后印象派与印象派绘画色彩的区别21-23
  • 三、后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色彩的区别23-27
  • (一)塞尚与修拉色彩的区别23-25
  • (二)梵高与西涅克色彩的区别25
  • (三)后印象派与新印象派绘画色彩的区别25-27
  • 四、后印象派绘画色彩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27-33
  • (一)对西方艺术的影响27-31
  • (二)对中国绘画色彩的影响31-33
  • 五、后印象派的启示33-35
  • (一)后印象派中可借鉴的规律33-34
  • (二)色彩的运用在当下的意义34-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38-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昱霏;;后印象派绘画表现形式特征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10期

2 吕佳;;后印象派绘画色彩的美学启示[J];美与时代(中);2013年01期

3 杨妮娜;;浅述后印象派三位大师的相同点[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4 刘养军;;浅析高更油画色彩的表现性[J];美与时代;2008年01期

5 刘宣;;感悟塞尚[J];美术大观;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886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886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a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