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当代油画静物形象精神诉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2:16

  本文关键词:当代油画静物形象精神诉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静物形象 审美价值 绘画理念 精神内涵 精神寄托


【摘要】:静物画是我们今天最为普遍的绘画形式,几乎是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者都会涉及的题材。静物画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给我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感官上的刺激,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善于发现美的特质。在漫长的油画发展史中,静物画随着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变换着它的角色,当代静物画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即使相同的物体出自不同画家之手也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静物画的创作动机更为单纯,质朴,画家们注入自己的绘画观念,探索个人感兴趣的方向。但最终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是每个画家所相同的特质,渴望寻求艺术的真谛。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发展,绘画题材的种类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期初静物形象仅仅作为背景出现在一些大型历史或宗教题材中,更没有成为单独的类型出现或进行艺术创作。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科学、文学、艺术得到全面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静物不再是陪衬,静物形象也渐渐从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题材。不再是毫无表情的客观存在,大大提升了静物画的发展。画家笔下静止的物体,显得鲜活、自然,仿佛能看见它们在无声的跳跃,就像鲜活生命的舞者。直到十九世纪末绘画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后印象主义画家的艺术观念,深深的影响了现代主义绘画的产生和发展。静物题材的作品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使静物画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艺术家摆脱对客观现实的简单模仿,进入到注重个人主观表现及精神情感的传达,使绘画从古典主义的传统语境形式中解放出来。题材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在画家眼里这些静止不动的物体,不再只是没有生命的物体,静物形象也可以同人物一样表现画家的喜怒哀乐,甚至可以是表达人们交流情感的载体。本文着重对当代油画静物形象的精神诉求进行阐述,并对油画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个人的浅薄观点和遐想。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静物形象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是生活轨迹的记录,是画家寄托情感最直接的载体。不论美术史更替多么频繁,我相信静物画都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关键词】:静物形象 审美价值 绘画理念 精神内涵 精神寄托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绪论12-14
  • 第2章 油画创作中静物形象的由来和最初发展14-22
  • 2.1 油画创作中静物形象的由来14-19
  • 2.1.1 早期的静物形象14-18
  • 2.1.2 十七世纪荷兰静物画18-19
  • 2.2 十七世纪后静物形象的发展19-22
  • 第3章 十九世纪画家对静物形象的再认识及影响22-31
  • 3.1 印象派画家对静物画的影响22-23
  • 3.2 塞尚艺术对静物画的影响23-28
  • 3.2.1 重新设计结构空间23-26
  • 3.2.2 赋予色彩新的生命26-27
  • 3.2.3 以“丑”为美的启发27-28
  • 3.3 后印象派画家对静物画发展的影响28-31
  • 第4章 当代油画静物形象的艺术特征31-37
  • 4.1 构成要素的特点31-35
  • 4.1.1 个人审美价值的转变31-33
  • 4.1.2 小众化主题思维的转变33-34
  • 4.1.3 综合材料的运用34-35
  • 4.2 当代静物画创作中主观情感的重要性35-37
  • 第5章 当代油画创作中静物形象的审美及价值体现37-42
  • 5.1 油画精神的继承与发展37-39
  • 5.2 当代油画创作中静物形象的价值体现39-42
  • 第6章 当代油画静物形象精神追求42-50
  • 6.1 当代油画静物形象精神内涵42-46
  • 6.1.1 灵魂救赎与精神寻绎42-44
  • 6.1.2 创作过程中的自我反思44-46
  • 6.2 当代油画未来探索46-50
  • 第7章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4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媛;;试谈油画静物中的情感体现[J];美术大观;2006年10期

2 吕澎;邵宏;;静物画的实验性传统及其中国反应[J];世界美术;2009年03期

3 於玲玲;;寻找真实中的差异:莫兰迪静物画题材研究[J];艺术百家;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968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968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d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