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虚静观”中国山水画之道

发布时间:2017-10-05 02:03

  本文关键词:“虚静观”中国山水画之道


  更多相关文章: 山水画 虚静观 意境 留白 笔墨 设色 人格


【摘要】:中国山水画一直以来都受到老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重要传统艺术形式。老庄思想强调人通过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照中,体察天地之道。在体察天地之道的过程中人作为个体必须做到如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达到内心屏除一切杂念的虚极状态,凝神内守,高度入静。庄子的"心斋"和"坐忘"可以说是对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进一步阐释。"虚静观"要求心灵达到虚无清静的状态,这与艺术表现和创作的去功利性是不谋而合的。至南朝宗炳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则把山水画审美观和创作观赋予了老庄的"虚静观"的核心要义。进而通过"涤除玄鉴"达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完成"山水以形媚道"的艺术欣赏与创作过程。因此,山水画体现的是以"虚静观"为核心的艺术追求。这正是中国文化中观物、写照的精髓所在,是直抵中国传统哲学深处的重要基点。这与西方绘画思维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是值得我们在山水画创新过程中坚守和反思的。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山水画 虚静观 意境 留白 笔墨 设色 人格
【分类号】:J212
【正文快照】: 一、“虚静观”在意境与留白中的体现 中国画在作画之初画家要做到神闲气定,通过“虚”与“静”的参悟过程,完成画家内心意境的构建,进而达到与道相合。如《林泉高致》中对郭熙作画之初的状态描述“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晋渝;任雷鸣;;杨四清:有易者,境达天下[J];山西青年;2011年06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在淑;;行天地之道,,化育众生[A];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施忠连;;“和”乃天地之道[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通讯员 聂永华;天地之道 大国之门[N];中国民航报;2012年

2 吴其成;从首都机场航站楼看“天地之道”[N];中国民航报;2010年

3 湖北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 韩志亮;楚之灵 天地行[N];中国民航报;2011年

4 杨连福;谈谈我对“厚德”的理解[N];中国民族报;2012年



本文编号:974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974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3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