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05:01

  本文关键词: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疲劳 大众文化 媒介 虚静


【摘要】: “审美疲劳”是大众文化背景下比较流行的美学术语,在大众文化这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充实,进而引起了许多文艺工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为了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审视当代大众文化,消除审美疲劳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反思相结合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疲劳,以审美疲劳现象为依据,归纳、整合审美疲劳的各个方面,力图对审美疲劳做出更深入、更全面的阐释,从而建立审美疲劳问题研究相对完整的体系。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与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概述审美疲劳问题的由来、研究视角、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 正文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美疲劳的美学内涵。 主要解决大众文化视域下,什么是审美疲劳。内容包括作为流行语的“审美疲劳”现象述析;审美疲劳的美学内涵;审美疲劳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内涵界定主要通过对流行语的“审美疲劳”现象述析,引导大众正确审视审美疲劳现象,进而提升从美学意义上研究和定位审美疲劳的重要性。从美学意义上界定大众文化视域下审美疲劳的内涵,主要分析采用大众文化视角的原由;审美疲劳与审美生理心理机制密切相关;审美疲劳的表现特征。从而归纳出审美疲劳的美学内涵。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界定审美疲劳的美学内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最后从开辟研究大众文化新视角、推动艺术创新以及反思当代大众文化三个方面论述审美疲劳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审美疲劳成因分析。 主要以文学艺术为核心,从大众文化的技术性因素和审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两个方面来分析审美疲劳的成因。技术性因素主要从审美的媒介化、消费性;审美标准的媚俗和趋同导致审美价值削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是从审美主体的心理机制生理机制研究大众文化阶段审美疲劳的成因。主要包括视觉刺激强度、审美心理距离的消解以及大众审美狂欢心理。 三、克服审美疲劳措施初探。 主要解决如何消除审美疲劳的负面影响。主要措施包括培养“虚静”审美心态;“以和为美”感召人性回归;策略引导,提高大众审美趣味。策略引导主要包含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通过各种奖惩措施、传媒引导真正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同时艺术家要采用陌生化的手法进行艺术创新,担负起艺术生产和思想启蒙的社会责任。最后是通过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立足长远,全面提高大众审美能力。 论文结语是对审美疲劳的系统总结和把握以及对审美疲劳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审美疲劳 大众文化 媒介 虚静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3-0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2
  • 一、审美疲劳的美学内涵12-24
  • (一) 流行语“审美疲劳”内涵述析12-16
  • 1、最初内涵——描述婚姻困境13-15
  • 2、泛化的内涵——对任何事物的厌倦15-16
  • (二) 审美疲劳的内涵界定16-21
  • (三) 审美疲劳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1-24
  • 二、审美疲劳成因分析24-33
  • (一) 造成审美疲劳的技术性因素24-28
  • 1、审美媒介化、消费化24-26
  • 2、审美标准的媚俗与趋同26-28
  • (二) 审美疲劳的生理心理机制28-33
  • 1、“刺激性”与审美疲劳心理29-30
  • 2、审美心理距离的消解30-33
  • 三、克服审美疲劳措施初探33-40
  • (一) 培养“虚静”心态,,达到人格的和谐34-35
  • (二)“以和为美”感召人性回归35-36
  • (三) 策略引导,提高审美趣味36-40
  • 1、国家政策引导和规范37-38
  • 2、艺术家的责任38
  • 3、开展审美文化教育,提高大众审美能力38-40
  • 结语40-41
  • 注释41-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昊;;大众文化时代的悖论——当下电视剧女性价值观的错位与迷失[J];中国电视;2011年06期

2 李春华;;现代诗歌禅解[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3 李振武;王丽平;;试论当代国产电视剧的审美视点[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8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施立峻;;审美批评的限度与可能——从批判理论看当代审美批评的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张盾;;《哲学通论》的意义及其根据[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郝一民;;电视剧的家庭化观赏特征与其文化艺术选择——大众文化时代中国电视剧的文化价值取向略论[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6 黄怀璞;王云波;;中国电视理论30年之检讨[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7 张洪涛;马春光;;泛娱乐化倾向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8 田忠辉;;网络语境下的80后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的拉动[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9 黄书泉;;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研;大众文化时代,大学何为?[N];辽宁日报;2010年

2 张颐武;难忘今宵:“春晚”和我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韩云杰;振兴戏曲可否借助大众文化的力量?[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乔燕冰;“学者骂街”背后的文化悲哀[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韩海泉;娱乐媒体发展之我见[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本报评论员 刘文宁;多元化阅读时代,政府该做什么[N];工人日报;2007年

7 徐馨;低啸而过的擦边球[N];人民日报;2003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喻国明;大众传媒趋向大众文化[N];中华新闻报;2000年

9 韩云杰;在喜悦与忧患中体味话剧百年[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黄钟军;你越关注社会,社会就越关注你[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勇;大众文化政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振宇;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宝霞;论大众文化时代李碧华的小说创作[D];暨南大学;2007年

3 魏方;贺岁片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徐艳;大众文化时代知识分子的当下困境与角色焦虑[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5 马刚;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D];西南大学;2006年

6 宋彦轶;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潘正茂;大众文化资源对中学生阅读的影响及其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虞艳丽;大众文化时代的女性消费文化及其培育[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光洲;大众文化时代的媒体批评[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孟丽花;文化研究视阈中的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0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40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5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