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心性哲学
发布时间:2017-10-16 09:25
本文关键词: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心性哲学
【摘要】: 中西方哲学的相互深入理解,要求我们使用比照诠释的方法:以西方逻辑式的方法解释中国传统心性哲学,以东方体悟式的方法表达西方哲学。 能够充作东西方文化相互诠释之典范的例子是康德哲学。康德哲学所系统地探讨的自然律、道德律和审美的问题,绝大部分在中国传统心性哲学中得到了圆满的回答。 康德对自然律的探讨是从研究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开始的。康德认为,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使客观知识成立。符合先天综合判断标准的知识是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客观性依赖于心灵的感性能力,即时空形式;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依赖于心灵的知性能力,即范畴思维。感性能力和知性能力结合起来就构造了现象界(自然界)。自然界是一个受机械因果律制约的此岸世界。 康德从实践理性中看到了自由的希望。灵魂、世界、上帝等理念在思辩理性中只是假设,,但由于人在道德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自由意志而具备了现实性。道德律是绝对命令,它无条件地命令人们应该如此行动,体现了理性的力量,成为通向彼岸世界的途径。 此岸与彼岸之间,需要以审美判断力加以沟通。审美判断力既体现出感性的特点,又体现出超感性的特点,从而把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 康德哲学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心灵的主体性问题,它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传统心性哲学有着广阔的相互诠释空间。 佛教四圣谛是一个圆满的体系。四圣谛可与康德的两个世界 比较。苦谛相当于自然律,灭谛相当于自由界,集谛与道谛亦可 与康德的道德律沟通。但四圣谛能完整而圆满地阐释意志运动规 律,并由此把握出离苦海的方法。康德的道德律做不到这一点。 唯识学与康德哲学都致力于探索主体心灵结构。唯识学是主 体地分析主体八识关系,康德哲学是平面式地分析主体知情意三 分结构。唯识学与康德哲学都是由主体论椎出存在论,但康德的 理论则不够彻底,且缺乏转识成智一路。 儒逾禅三家有一个共同特卢、,就是要打破气质之限与豁破心 物之对。康德的追德律也有助于打破气质之限,但因为其主客对 立思维的影响而难以打破心物之对。这使他不能如儒道禅三家一 样悟外C物不二的意境,并影响到他对审美的看法。 孔子诗教是为了沟通器过关系。康德的审美中介说与之异曲 同工。儒家感兴说与康德的审美主观而表现于客观的见解可加以 沟通;颜回之乐也是康德想通过审美的途径而寻找的超验之乐。 在审美规范与审美理想方面,儒家诗教与康德美学也有相近的地方。 庄子要人们忘去机。。,解除主客之间囚欲望与知识引起的紧 张关系,而逍遥游于天真无伪的自在状态。康德的审美非知识无 概念之说亦可以与之比较。 禅宗以。C印。。与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之间,尽管距离较远,但 因为同是肯定心心相同,所以也可能摆到一起加以研究。 概括全文所论,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传统。。性哲学有四大共 同声、:首先,二者探索的中。问题都是人;其次,。者都观照看 世人的必然性处境;再次,二者都肯定人的形而上自由;复次, 二者都努力导找超越的路径。东西方行学美学的相互理解可以康 德为渡桥。西方哲学美学表现为知识理解型,中国哲学美学表现 为心性实践型。二-合应是互补的关系。卞来竹学辽学的发展将会 是双方的会流。
【关键词】:康德哲学美学 中国心性哲学 比照诠释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B516.31;B2;B83-0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提要5-6
- 引言6
- 第一部分 康德哲学的基本内容与架构6-14
- 第一节 此岸:必然的自然律6-9
- 第二节 彼岸:自由的道德律9-11
- 第三节 渡桥:审美在自然与自由之间11-14
- 第二部分 中国心性哲学与康德哲学比照诠释14-25
- 第四节 佛教四圣谛与康德哲学14-18
- 第五节 唯识学与康德哲学18-21
- 第六节 儒道禅三家与康德哲学21-25
- 第三部分 中国传统美学与康德美学比照诠释25-30
- 第七节 孔子诗教与康德美学25-27
- 第八节 庄生忘机与康德美学27-29
- 第九节 禅月印心与康德美学29-30
- 结论30-31
- 注释31-32
- 主要参考文献32-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晓光;阿赖耶识刍议[J];法音;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1041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4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