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美学困境——从“五四”到“文化寻根”的“现代性”体验
本文关键词:“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美学困境——从“五四”到“文化寻根”的“现代性”体验
【摘要】: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一方面反抗现代性的暴力,同时也对现代性的伤痛经验进行弥合和修复。而在普遍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中国提供了现代性实践和反思现代性的不同经验,从"五四"对"现代性"的全面引进到80年代的"现代化"成为全民意识形态,中国自身的现代转换和中国知识者对现代的反省,贯穿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80年代中期浮出历史地表的"文化寻根"那种既内在于"现代性"又"反现代性"的文学书写,再次显示了"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美学困境。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中国经验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寻根话语’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境遇”(项目编号:11FZW054)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叙事伦理”(项目编号:12SZYQN28)的成果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现代性”的历史一直伴随着对自身的反省和批判,“现代性”实践对社会和个体的冲击,在美学上往往以“反思现代性”的方式呈现。因为现代性的“不确定性”、“断裂性”、“转瞬即逝性”,使人类对自身现代性境遇的体察,不仅表现为一种重要的生存经验,而且构成了思想反省的起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炜;;融入野地[J];上海文学;1993年01期
2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8 李里峰;;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华北土改期间的整党运动[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9 李月军;近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窦亚平;;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汝伦 ,王晓明 ,朱学勤 ,陈思和;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J];读书;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宪;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杨慧;;新思想资源的开启——读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7期
3 侯新兵;;精神价值层面的审美现代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徐岱;范昀;;审美,另一个方向的回归——评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5 蒋楠;;审美现代性及其超越[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彭文祥;;理论与阐释:审美现代性研究三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李进书;;审美现代性:交往理性的一个重要中介——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1期
8 施锐;;西方近代美学影响的焦虑——读张政文教授《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与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8期
9 杨杰;;新时期以来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反思[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10 闫寒英;;中国式审美现代性与网络娱乐文化[J];学习月刊;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桂荣;;回顾与反思——中国古典美学现代性建设十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杜安;王国维形式美学观念的现代性追求[N];贵州日报;2008年
3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4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刘士林;先验批判:以挽救的名义出场[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范昀;审美与正义[D];浙江大学;2008年
2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4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霍炬;反审美的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玲;《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谷鹏飞;艺术何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桃;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谢许航;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平华;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学[D];南昌大学;2005年
6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刘晓男;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李文波;席勒“游戏冲动”的三种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瑶青;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视觉文化[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7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4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