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意识起源与中国的岩画和文字
本文关键词:中国审美意识起源与中国的岩画和文字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岩画与文字 巫史文化 美善相乐 以礼节情
【摘要】:中国审美意识起源于原始的岩画和殷商时代诞生的甲骨文,这两种图像文化记载了先民的狩猎、祭祀、战争、生殖、农耕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萌生了"美"的观念、"善"的观念、"道"与"德"的意识,"美善相乐"、"善即是美"的理念因此诞生。而原始的巫史文化承载了中国音乐、舞蹈、诗歌起源的文化基因,在庄严肃穆的祭祀、崇拜礼仪之中,秩序、规则的观念成熟起来,"中和为美"的原则由此形成——这便是儒家"以礼节情"的艺术原则。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岩画与文字 巫史文化 美善相乐 以礼节情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陈兆复先生认为,“史前的岩画是一种原始的语言,一种文字前的文字。”〔1〕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都与绘画相关,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腓尼基人根据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创造出字母,从此西方的文字脱离了绘画象形的表意方向,朝着抽象的拼音文字方向发展。中国文字却一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中舒;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刘珂;;从吴家川岩画与甲骨文的比较看书画同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5 张道升;试析汉字婚俗现象[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樊俊利;;试论郑珍《说文逸字》的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范蓓蕾;;古诗文教学有效诵读的求致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申睿;;《原本玉篇残卷·糸部》或体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怀宇;曹怀锋;;论《管子·地员》篇生态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6 吴洁;;从“殳”字说起——浅谈形声字孳乳现象与形声字声符表音“传代”的关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薇;;微探建瓯方言熟语歌谣的语言[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田胜男;;《文源》之连延象形字疏证[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品素;;《歧路灯》中的“讫”[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徐福艳;;“裸”字古今探[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君;基于文献的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孙冬梅;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海宾;民事连带责任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秀梅;休闲食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赵巍;从《史记》看司马迁的《诗》学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滕亚秋;契丹带饰研究:以蹀躞带为中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柽寿;中国审美意识的民族特点[J];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2 金世和;汉语与汉民族的审美意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朱志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基本特征[J];学术月刊;2001年12期
4 毛宣国;甲骨文审美意识浅探[J];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01期
5 陈吉猛;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张鹏;;论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意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方华;审美意识与中国仕女形象的关系[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8 章辉;审美在语言发展中的位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J];美与时代;2004年02期
10 杨玉春;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之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兆武;;审美意识与人物塑造[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石;;中日审美意识传统的相异点及其意义[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3 杨玉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编辑的审美意识[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再林;;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评罗坚《先秦审美意识发展史》[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5 王则远;;试谈钟嵘“滋味”说的审美意识[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6 赵宋光;;从艺术的本质规律看诗与音乐两者审美意识的共性与特异性[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林子;;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8 魏宏灿;;论魏晋科技研究的实证精神对文人审美意识觉悟的感召[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9 李庆本;;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A];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总第六辑)[C];1993年
10 马文友;邱丕相;;中国武术审美意识刍议[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蕾蕾;宝宝墙上涂鸦 审美意识萌发[N];保健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霍文琦;史前审美意识研究:将中国美学史上限前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4 肖华 作者单位:合肥市琥珀一小;培养学生审美意识[N];安徽日报;2005年
5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日报;2004年
6 上海 屠友祥;经纬中国审美意识和理论体系[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屠友祥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审美意识与美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端木琼;一扇透视音乐文化的窗口[N];云南日报;2001年
9 李一安;强化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N];人民日报;2000年
10 菏泽学院美术系 刘颖;置根于生活的华丽外表[N];菏泽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2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4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5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军;审美意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于勇;管窥中日悲剧审美意识的异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罗杰;审美意识结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潘天波;审美意识语言分析:基于内符号形态[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胡洁娜;仡佬族审美意识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6 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琴;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8 陈龙;当代“穿越”审美意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9 唐贵啸;朴素:布依族仪式中的审美意识[D];贵州大学;2008年
10 李琦;结构玩具提升儿童审美意识的途径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058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58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