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1:13

  本文关键词: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美感经验 意象 审美直觉 审美移情 心理距离


【摘要】:为中国美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美学大家朱光潜,其美学思想丰 富复杂而又独具特色,引起了当代美学界极为重要的关注,,研究其美学 思想的论著也极为丰富。在这些著述中,阎国忠在《朱光潜美学思想及 其理论体系》中对“美感经验”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具体剖析和阐释,但 没有对其专门化,也缺乏对其当代意义的揭示。其他一些论著和篇章虽 然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美感经验”理论,如《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 《朱光潜学术思想评传》、《美学的双峰》等,但都显得较为零碎。而“美 感经验”理论是他前期美学体系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中极有价值的部 分,所以我将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作为此论文的中心问题加以探 讨。因为,正如叶朗先生所说,即使到了今天,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 仍然具有价值和启发的思想。 首先,我通过把朱光潜与克罗齐、布洛、立普斯的美学观点进行比 较,使朱光潜自身的美感经验理论的内容得以明确化、系统化,使其独 创性得以显示;二,分析了艺术美感经验,主要着重于悲剧快感理论; 三,从中西意象理论的对比中,归纳总结出朱光潜把“美”界定为“情 感化的意象”,视无言之美为美的理想,其最终原因还是因为中国传统 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这一界定打破了形而上美学研究笼统、抽象的思 维定势,使美的内涵丰富而具体。并且,朱光潜强调文艺“超功利性” 和“审美性”, 是出于他对文艺自律性的重视而并非是完全否定文艺的 社会功用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四,从区分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这两个 概念入手对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进行了诠释。我认为,朱光 潜把“美”界定为“主客观的统一”不是因为美学上采取折衷之缘故, 而是因为他把握住了美学活动的特殊性及审美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实 质。因为,美的产生是与审美主体息息相关的,审美主体的参与是“美” 产生的前提,因而不能把文艺美学观与哲学观、政治观加以等同,认为 只要把审美主体与美联系起来就是唯心主义的。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尤其不能被当作唯心主义美学观加以误读或歪曲。因为他并未从认识论 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否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他对克罗齐的“一 元论”哲学的批判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并且他自己也是反对纯粹的主观 主义美学与纯粹的客观主义美学的。第五,朱光潜从美感经验角度运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美学,适当了当代美学发展的潮流,为中国美学发 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感经验 意象 审美直觉 审美移情 心理距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3-0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9
  • 第一节 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的背景9-12
  • 一、 美感经验理论的西方文化背景9-11
  • 二、 美感经验理论的中国文化背景11
  • 三、 美感经验理论的人生观背景11-12
  • 第二节 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的内容12-35
  • 一、 “美感经验”理论的理论支点12-23
  • 1 、 审美直觉论12-19
  • 2 、 心理距离观19-21
  • 3 、 审美移情说21-23
  • 二、 艺术美感经验23-28
  • 三、 “美感经验”与“美”28-35
  • 1 、 “美”在意象29-32
  • 2 、 美的理想:无言之美32-35
  • 第三节 “美感经验”理论的当代意义35-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3
  • 后记43-44
  • 原创性声明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艳秋;试析朱光潜倡扬的“心理距离"说[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李昆山;美的客观性和形象性不能否定[J];新美术;1984年02期

3 许道明 ,朱式蓉;朱光潜前期美学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4 文洁华;;美感经验的完结?——当代英美美学的基源问题与儒学的诠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马淑德;颜建贤;;消费价值、美感经验与客家文化商品购买意愿之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剑波;;臻于完善 趋于完美——试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7 卢善庆;;艺术·美·理想——读蒋勋的《艺术手记》[J];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01期

8 孙孝峰;;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审美分析二题[J];理论建设;2010年01期

9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刘雅琴;吴燕;;论艺术审美的美感与情感[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疑;;论朱光潜“美感经验”说的局限及其根源[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李永泉;;幽默在调节师生心理距离中的运用和实效分析[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金永明;;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实验研究[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强;;漫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距离”的调控[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吴红霞;汪玲;;解释水平理论述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金永明;;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汪旭晖;;国际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机理——基于市场邻近模型与心理距离视角的解释[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玮然;;浅谈心身医学与音乐疗法[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感经验之互通[N];解放日报;2011年

2 杨琴;最佳距离不是“零距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彭宁;女人要给自己留白[N];健康时报;2010年

4 茅政一 王凤国;缩短与新兵的心理距离[N];人民武警;2005年

5 陶维洲邋章苒;跨城公交起步,长三角人更感“同城”[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本报记者 刘芬;心理距离决定身体距离[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记者 杜娟邋蒋悦飞;年票互通 广佛人年省4亿[N];广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季佳莹;地理距离虽远 心理距离很近[N];哈尔滨日报;2006年

9 马志国;当心“人际气泡”的拥挤[N];天津教育报;2007年

10 姚力楠;寻找最舒服的距离[N];中国文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谢军;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行为模式及国际化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征;《红楼梦》人物换称的语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坤玉;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文静;“心理距离”为何能成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唐卓;多媒体画面艺术应然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宁;论爱伦·坡心理恐怖小说中的恐怖美[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张闪闪;5~6岁儿童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审美移情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静;朱光潜审美筋肉理论及其延伸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岳鹏;《彼岸》—论绘画的距离感[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迪泳;徜徉于心物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成海;英语虚拟语气中的动词时态:心理距离视角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80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80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c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