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
本文关键词: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
【摘要】: 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在庄子研究方面,中西比较构成了庄子文艺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二十世纪整个庄学领域的一个景观。但是在庄子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貌似相同的思想进行比较时不够深入,出现了急于将庄子思想中的某些内容等同于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的做法,因此怎样去把握庄子美学的意义,既传达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同时又不拘泥于西方美学、文论的概念系统是庄子美学研究的关键。正是基于此种目的,本文试图采取中西结合的研究方法,借用西方审美体验理论里有关审美体验主体、审美体验对象、审美体验的方法与过程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等视角切入庄子的美学思想,将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审美体验理论具体阐释为“至人”、“神人”、“圣人”——审美体验的主体;“齐物”——审美体验的对象;“心斋”——审美体验的方法;“坐忘”——审美体验的过程;“物化”——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五个部分。 本论文加《引言》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引言》分为文献综述和题解两部分。在对历代庄子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详尽梳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审美体验“超越”性的本质。并指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属于体验论系统,是一种以体验论为实质的美感论。从而得出结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是基于“道论”、以“体验”作为审美方式的生命超越美学思想。 第一章阐述了作为审美体验主体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形象与内涵。将审美体验主体的特征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且由此引申出审美体验主体所具备的“无情而任自然”、“无用而有大用”的美学外延。尤其是在阐述“无用而有大用”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即庄子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游心于物之初”的精神自由,更极力创造自我存在的现实自由。他追求的“无用”境界其实就是获得现实自由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章主要论述作为审美体验的对象“物”。首先,从“道”和“物”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庄子“以天为量”的思想,得出审美体验的主体与对象二者齐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美的,都可以作为审美体验的对象来看待的结论。其次,“以天为量”具体可以表现为“以物为量”,即审美体验的主体完全抛弃主体地位,以审美对象的自然性为标准。在此节中通过论述“天地大美”、“法天贵真”等思想具体阐释了庄子推崇自然美的美学理想。并且创新性地提出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美学理想需要凭借“拙”的艺术创造才能够得以实现。 第三章主要论述作为审美体验方法的“心斋”。对于“心斋”,主要从虚、静、明三个根本切入点来具体阐释。 第四章在论述作为审美体验过程的“坐忘”的内涵时从两方面进行。其一是“堕肢体”方面着重强调“重德忘形”、“去欲尽性”;其二是“黜聪明”方面则指出世人眼中的“大知”和“小知”都并非庄子认可的真知。庄子认可的真知是对于生命的理解,而且由于作为庄子理论基础的道——气——人结构具备内在自足性,这种真知先天存在于人们心中。最后将审美体验的过程归纳为:“守”、“外”、“朝彻”、“见独”和“撄宁”五个步骤。 第五章首先论述了作为物化的本质和桥梁的“气化”。其次具体论述了物化的三重内涵:一、万物皆化;二、外化而内不化;三、艺术创作层面的“指与物化”。尤其在阐释“指与物化”的过程中从“不以心稽”、“一而不桎”、“忘适之适”以及“薪尽火传”四个方面论述了作为审美体验最高境界的“物化”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物我为一”的状态。
【关键词】:庄子 审美体验 心斋 坐忘 物化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23.55;B8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8
- 0.1 题解11-19
- 0.1.1 审美体验的本质11-13
- 0.1.2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思想13-14
- 0.1.3 庄子审美体验思想14-18
- 0.1.4 研讨的基础18-19
- 0.2 文献综述19-26
- 0.2.1 《庄子》著述文本的录存和流传19-20
- 0.2.2 各时期研究著述一览20-25
- 0.2.3 《庄子》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25-26
-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26
- 0.4 创新之处26-28
- 1 "至人"、"神人"、"圣人"——审美体验的主体28-49
- 1.1 "至人"、"神人"、"圣人"的形象与内涵28-38
- 1.1.1 "至人"、"神人"、"圣人"的形象28-30
- 1.1.2 "至人"、"神人"、"圣人"的内涵30-38
- 1.2 "至人"、"神人"、"圣人"的美学外延38-49
- 1.2.1 无情而任自然38-41
- 1.2.2 无用而有大用41-49
- 2 "齐物"——审美体验的对象49-81
- 2.1 "以天为量"——"齐物"的理论前提49-54
- 2.1.1 "道"与"物"50-52
- 2.1.2 "人"与"物"52-54
- 2.2 "以物为量"——"齐物"的审美内涵54-81
- 2.2.1 天地大美55-57
- 2.2.2 法天贵真57-77
- 2.2.3 美丑互化77-81
- 3 "心斋"——审美体验的方法81-92
- 3.1 心斋的"虚"82-85
- 3.1.1 虚与浑沌82-84
- 3.1.2 虚与气84-85
- 3.2 心斋的"静"85-87
- 3.2.1 静是体道的前提85-86
- 3.2.2 静意味着"休心息智"86-87
- 3.3 心斋的"明"87-92
- 3.3.1 "明"与"知"88-89
- 3.3.2 "明"与"冥"89-91
- 3.3.3 "明"的本质91-92
- 4 "坐忘"——审美体验的过程92-123
- 4.1 "坐忘"的内涵92-112
- 4.1.1 "堕肢体"93-107
- 4.1.2 "黜聪明"107-112
- 4.2 "坐忘"的过程112-123
- 4.2.1 "守"113-115
- 4.2.2 "外"115-117
- 4.2.3 "朝彻"117-118
- 4.2.4 "见独"118-120
- 4.2.5 "撄宁"120-123
- 5 "物化"——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123-147
- 5.1 会通物我的"气化"——物化的本质和桥梁124-127
- 5.1.1 "通天下一气耳"124-125
- 5.1.2 "纯气之守"125-126
- 5.1.3 "听之以气"126-127
- 5.2 "物化"思想的三重内涵127-147
- 5.2.1 万物皆化127-131
- 5.2.2 "外化而内不化"131-133
- 5.2.3 "指与物化"133-147
- 结束语147-149
- 参考文献149-154
- 附录154-159
- 致谢159-16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霞;;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与想象[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2 张效利;;文学审美体验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2期
3 黄圣平;;庄子论“待”及其意义[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4 郝静;;浅谈幼师生钢琴集体课中技巧的训练[J];成才之路;2011年24期
5 花春;;服装表演音乐的美学观及其审美体验[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徐亚非;岳婧雅;;动画电影中长镜头应用的审美体验[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7 陈雪萍;;音乐欣赏教学审美体验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8 薛安超;;论移情作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李尚婕;李季;董玉瑛;;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10 唐飞飞;;戏曲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体验[J];剧影月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战国;;走出困境——庄子哲学的启示[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任争健;;试论编辑的审美体验[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4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傅承德;;丝竹优悠 美不胜收——民族音乐录制中的审美体验[A];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年
6 冯效刚;;音乐表演心理学的任务[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廉茵;;乐记美育思想初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查汪宏;;审美体验生态课堂的构建[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畅;宋军;;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体验[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海仑;完美的审美体验[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2 记者 陈熹 实习生 陈晓莉 通讯员 林文;《张之洞》带来全新审美体验[N];湖北日报;2006年
3 王风;人事洞达成心隐 庄子原来在世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牟纲;审美教育与审美体验[N];光明日报;2003年
5 刘士林;庄子生存思想的现代阐释[N];光明日报;2007年
6 牛童;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体验[N];新疆日报(汉);2001年
7 蒋立秋;论舞蹈教育中的审美体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范秀娟;读研写演:生态情境式教学模式[N];文艺报;2007年
9 刘彦君;艺术品位高 审美体验新[N];文艺报;2007年
10 宋永进;审美体验的内涵与当下的美术批评语境[N];美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鹏飞;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D];辽宁大学;2009年
2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王焱;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高利民;有无“之间”[D];复旦大学;2005年
6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7 李波;清代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谭维智;道德减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吉军;思与忘[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芹芹;健美操审美体验及美育功能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安乐;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姗;审美体验:死亡恐惧的超越之路[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蒋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休闲审美之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平;现象学美学视野下的艺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秦璐;当代时尚的审美体验[D];四川大学;2006年
7 麻松;旅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晓庆;中国大陆青春剧形态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徐祯;审美认知、审美体验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郑丽;幼儿游戏中的审美体验[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90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909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