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韦尔施审美化的分层理论看其重构美学
本文关键词:由韦尔施审美化的分层理论看其重构美学
【摘要】:审美化是目前国内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韦尔施以开放的心态、将美学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开阔学术视野,对审美进行了新的诠释,他将新情况下的审美化划分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电子媒体的审美化、伦理学的审美化和认识论的审美化等多个层次。本文主要评析韦尔施审美化的分层理论,并思考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启迪。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韦尔施 重构美学 审美化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认为传统的西方美学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只把美学看作一种艺术理论,他主张将美学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使它成为一门超越传统美学的美学,将‘美学’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来,诸如日常生活、科学、政治、艺术、伦理学等等”。[1]1对于审美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陆扬;;韦尔施论两种“审美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章辉;;论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思想[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王德胜;李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J];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崔凤云;;生活美学:传统美学的扬弃与超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S3期
3 张一新;;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积极意义[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李昕揆;张清民;;2012年中国文化研究的进展与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5 吴子林;周娆;;走进历史 扎根现实——2012年度文艺学研究前沿报告[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6 朱媛;;论当代美学教育的社会实践引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7 代迅;;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费瑟斯通和李渔美学思想比较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邹波;;文化设计:回到当下的形式创造[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刘军平;艺术与大众[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康雅雄;韦尔施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崔涵潇;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东大学;2011年
3 郑美娟;生活的审美化与诗意向往[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4 刘彩楠;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生活论转向讨论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杜怿平;网络虚拟环境下化妆品广告的审美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王珊珊;论沃尔夫冈·韦尔施的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2 王德胜;走向大众对话时代的艺术——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艺术话题[J];思想战线;2005年02期
3 毛崇杰;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评“新的美学原则”[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4 王德胜;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J];文艺研究;1998年03期
5 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6 朱国华;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略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条件[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7 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04年03期
8 王德胜;;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9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10 周宪;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J];哲学研究;2001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龙锐;何雪;;晚明士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青年文学家;2010年16期
3 王春雨;;审美教育与职业生活审美化[J];文艺争鸣;2010年24期
4 赵文俊;;“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汤拥华;《“审美化生存”: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1期
6 赵彦芳;;日常生活审美化辨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向华江;张蜜;;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语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8 李祥文;;中国国情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9 张志国;;穿越审美化的迷雾[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3期
10 张艳青;;审美对象的现代转变——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3 邹其昌;;美学与知识经济时代[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马德邻;;孔子美学思想再评价[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陆扬;;关于后现代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潘立勇;;休闲、审美与当代生活品质[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徐碧辉;;“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辞[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凌继尧;解读“大审美经济”[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徐碧辉;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误[N];光明日报;2008年
4 肖瑶;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化掘进[N];光明日报;2008年
5 李翔德;大美学时代[N];太原日报;2006年
6 周星;美育应走向审美情感教育[N];学习时报;2006年
7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的现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4年
9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10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3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美娟;生活的审美化与诗意向往[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2 赵丽萍;职业,人诗意的栖居地[D];山东大学;2005年
3 孙琳琼;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关怀[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王鹏英;审美的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向审美化的企业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孔令霞;日常生活审美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怡静;恐惧的审美现代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王珊珊;论沃尔夫冈·韦尔施的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9 向丹;审美化的生存理想[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海;自由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94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9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