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文化哲学的新视野——李泽厚对“以美育代宗教”的新阐释

发布时间:2017-10-29 20:03

  本文关键词:文化哲学的新视野——李泽厚对“以美育代宗教”的新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哲学 李泽厚 审美 宗教


【摘要】:"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李泽厚先生在2008年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发掘了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他指出,在中国的文化特质中,存在着一种以审美而通达神性的"天地境界",而这种境界具有了宗教意义上的超越性和神圣感。在这一层面上",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命题既包含了宗教的关怀,又肯定了人世的价值,进而成为人类可以深长思之的文化愿景。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关键词】文化哲学 李泽厚 审美 宗教
【分类号】:B83-02
【正文快照】: “以美育代宗教”本来是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主张。这一主张具有重大的文化哲学价值。但是由于时代原因(建国前的内忧外患、战争环境,建国后直到文革的不正常的政治社会文化氛围),蔡元培先生的主张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和深入讨论[1]。2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张新国;;作为中国当代启蒙范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刘金;康德哲学的“划界”思想及其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钱广华;现代经验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李明和,盖世梅;诉讼证据概念的语义学浅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贾海菊;理性与理想之间——冯友兰哲学精神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吴娜;;浅析古代、近代、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杨蕾;;构建、消解、解蔽——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美学的诘难[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唐嘉荣;;左脑型教育导致道德危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刘邦凡;郭春丽;;论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7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剑峰;江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孙小风;科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构关系探析[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党姣;从指称角度回应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易丹;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艺术符号的创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琛颖;普适计算中基于上下文察觉的语境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赵军;司法事实认定中的科学证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雷忠;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论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涂帅;论不作为犯罪及其因果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丁璐;介于质料与形式之间的康德哲学[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梅杰吉;哲学是反对语言诱惑理智的一场战斗[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引驰;;文化的现实选择与美学的意识形态性[J];学术月刊;1993年11期

2 韩小龙;;李泽厚“积淀说”新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谷方;评李泽厚的“自然的人化”美学观[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03期

4 朱立元;;对“积淀说”之再认识[J];学术月刊;1993年11期

5 黄楠森;评李泽厚同志的主体性实践哲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01期

6 陈小妹;单百灵;;杂糅与调试——解读李泽厚“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7 梅宝树;要重视人类学本体论的研究——读李泽厚哲学美学论著扎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8 贾明;;评《美的探索》对李泽厚美学观点的批评[J];学习与探索;1981年06期

9 侯宏堂;;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10 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J];学术月刊;199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罗新宇;;美的社会学定位——对美的历史起源的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10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2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静;审美:换一种心态[N];安徽经济报;2004年

4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5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7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陈遵沂;境界向往中的哲思与审美[N];人民日报;2004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霍桂桓;“审美泛化”辨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代丽丹;中国化的审美与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方磊;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8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5 周海燕;人性结构及审美在人性建设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7 马钰滢;李泽厚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变化与坚守[D];暨南大学;2013年

8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10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14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14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0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