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现代性的两极融结

发布时间:2017-11-09 17:03

  本文关键词:审美现代性的两极融结


  更多相关文章: 大众文化 两极融结 审美职能制衡 无意识共鸣


【摘要】: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特质,形成了"感性"与"理性"在对立中融结的格局,并随历史发展。这种两极融结,不仅在"主客之间"展开,还在"主体"的内部、"客体"的内部生发。"大众文化"作为审美现代性的产物,与传统"精英文化"的竞生性对生,显示了双方由竞争到相互融结,既保持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共生规律。大众文化审美职能的制衡和集体无意识的共鸣,都显示出感性和理性中和发展的机理。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性"融结"与升华,显示了审美现代性的发展规程与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可能。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现代性是一种包含社会现代性、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文化思潮,20世纪末从欧美传入中国。2005年,周宪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审美现代性批判》,认为审美现代性是作为启蒙现代性的“一种对立物和补充而出现的”。[1](P207)寇鹏程说:“中国审美现代性至少有四大范式性道路,即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袁鼎生;;生态美的系统生成[J];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2 高建平;;评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J];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3 王杰;肖琼;;现代性与悲剧观念[J];文学评论;2009年06期

4 寇鹏程;;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四大范式及其命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松涛;;《论历史概念》:历史的辩证意象——兼论本雅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胡牧;;苗族神话的生态美学意蕴[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张德明;;铭记乃是一种历史对话——王从地《棋殇》论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孙虎;;基于地域的汽车造型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年04期

5 姚瑶;王成军;;卡夫卡的现代寓言书写[J];长城;2010年10期

6 马友平,杨晓莲;浅析本雅明的寓言美学理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胡牧;;大众文化与审美现代性[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吴亚南;;古典·现代·隐喻——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识[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孙斌;;从启蒙之光到虚拟世界——从流亡者阿多诺谈起[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4年00期

10 臧运峰;王颖吉;;破碎的寓言:试论品特的威胁喜剧[J];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影;;欧仁·德拉克洛瓦与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差异中的类似性[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2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4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张小山;齐美尔社会研究方法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魏燕;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萌;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审美价值范式分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伟;经验的断裂与重建:论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存在[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小平;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作品中再生仪式的呈现和演化[D];西南大学;2011年

7 倪静;论阎连科小说的寓言化书写[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芳丽;论帕·怀特小说《人树》的寓言性和象征意义[D];兰州大学;2011年

9 周莹;论阎连科小说的寓言化叙事[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芬;生存困境中的艰难跋涉[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里·伊格尔顿;许娇娜;;悲剧、希望与乐观主义[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02期

2 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3 吴予敏;试论中国美学的现代性理路[J];文艺研究;2000年01期

4 余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J];文艺研究;2000年01期

5 徐碧辉;美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启蒙——20世纪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J];文艺研究;2004年02期

6 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12期

7 杨义;;中国新文学与现代中国精神谱系——《中国新文学图志》新序及小序[J];文艺争鸣;2008年03期

8 马睿;走向后经学时代的文学之思——关于王国维文学研究的重新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胡安定;;认同的策略:论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确认[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吴子林;;实践论视界下的“中国审美学派”[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君;;关于审美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02期

2 滕守尧;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3 李勇;作为城市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姚文放;;美学话语转型与人文精神建构——“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4年09期

5 宋生贵;;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4年05期

6 刘驰;宓胜杰;王小琴;;大众文化吁求和谐审美教育[J];电影文学;2007年06期

7 杨华;;消费时代语境下的审美与文化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崔晓娜;;19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9 余小雄;;审美?快感!——浅析“日常生活审美化”[J];大众文艺;2010年07期

10 石开斌;;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的大众文化之审美解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肖建华;;新疆自然风光的现代美学价值[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杜卫;;论中国美育研究的当代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顾凤威;;后现代的审美悖论与马克思的科学预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亢宁梅;;从自我的符号到审美意识形态的代码——中国农民画审美性质分析[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张法;;媚世(kitsch)和堪鄙(camp)——从美学范畴体系的角度看当代西方两个美学新范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8 杨健平;;论中国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大转换[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董爱民;审美文化应肩负起引导社会风尚的责任[N];文艺报;2006年

2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肖鹰;伦理的恶影响美学的美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刘雅娟;平凉人的审美心理[N];平凉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仲山;权力视野下的审美趣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3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4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雷;摇摆于“灵韵”与“震惊”之间的艺术怪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桂花;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超级女声”[D];郑州大学;2007年

5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袁梦雅;当今媒体特点及其对大众审美影响初探[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7 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清华;大众文化中的审丑趣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郭丹丹;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62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62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e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