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跨越阐释的鸿沟

发布时间:2017-11-13 09:39

  本文关键词:跨越阐释的鸿沟


  更多相关文章: 阈限空间 阐释 伊瑟尔 阐释的范围


【摘要】:伊瑟尔(Wolfgang,Iser,1926-2007)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活跃于德国和美国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在接受美学,文学人类学和阐释学方面都有相关论著。本文以伊瑟尔的阐释学论著《阐释的范围》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圣经的注释和读者的诠释和文化的解释三个方面,探讨文本阐释中的“阈限空间”概念。本文旨在通过考察“阈限空间”这个概念,来一窥伊瑟尔阐释思想的特点,揭示其阐释思想和接受美学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勾勒伊瑟尔一生理论思考的路径。 本文主要分五个章节来论述“阈限空间”概念。第一章对伊瑟尔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做了概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总结,对“阈限空间”这个概念做了梳理。从文本阐释角度,可以把阐释分为圣经注释和读者诠释、文化解释三种模式。第二章以圣经的注释为核心,探讨由圣经注释开启的阈限空间以及相应的控制这一空间的方式。在圣经的注释中,阈限空间表现为神圣文本和现实生活准则之间的不对称性,阈限空间最终都为权威所殖民。第三章主要分析读者的诠释这一阐释模式,探讨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中的阈限空间问题。读者的诠释开启的阈限空间表现为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不平衡性,该空间最终通过空白和否定得到调节,读者得以理解文本。第四章主要分析文化的解释这一阐释模式,探讨跨文化交流中的阈限空间问题。文化的解释是通过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的递归来调节闽限空间的。本文的最后一章是对伊瑟尔早期的“空白”概念和后期提出的“阈限空间”概念的比较分析。从“空白”概念到“阈限空间”概念的演进体现了伊瑟尔理论思考的演进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刚;;伊瑟尔的批评之路[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2 叶继奋;领略“空白”的召唤魅力[J];阅读与写作;2003年09期

3 金惠敏,易晓明;意义的诞生[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4 喻琴;;弗莱和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思想之比较[J];理论月刊;2008年03期

5 金惠敏;在虚构与想像中越界——[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访谈录[J];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6 汪正龙;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7 张树萍;王翔敏;;论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8 覃平;;论伊瑟尔的“暗隐的读者”[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钱雯;;论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以《虚构与想像》为对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徐新建;;文学:世俗虚拟还是神圣启迪?——“文学疆界”与《六道轮回》[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代晓东;王小平;;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文学人类学向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正龙 (南京大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虚构与人类生存[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赛迪;2012年数字音乐将占全球音乐市场4成[N];中国税务报;2008年

3 记者 严锋 谭卫兵 张振安 白景山;印巴紧张 美要本国公民快撤[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5 张云鹏;后现代性与传统、与我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胡唯敏;热浪袭击印度 高温将持续数月[N];工人日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撰稿 聂云;印度苏-30首次坠毁引发关注[N];中国国防报;2009年

8 叶嘉莹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休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新年多读好诗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贺晓武;虚构诗学[D];浙江大学;2007年

2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3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懿茵;跨越阐释的鸿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丽娟;伊瑟尔本文观的作者之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东雪;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观[D];湘潭大学;2011年

4 曹小南;接受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D];苏州大学;2008年

5 王丽;夹缝人生—乔治·奥威尔两部主要小说中的小人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李妙玲;伊瑟尔阅读审美响应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云韬;自由的读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胡静;伊瑟尔本文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尹宇;意义在读者[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赵海;接受美学的观念及其对音乐理解问题的启示[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1180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80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0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