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入“境”
本文关键词:以“游”入“境”
【摘要】: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宗白华以其“散步”式的独特美学风貌而占据重要地位。他的文字涉及哲学、美学、艺术、诗歌等领域,最终服务于“人生艺术化”的审美境界。“散步”是他的一种思考或思维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命理想。同时,“散步”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游”的美学精神的继承和转换。这种具备“游”特质的“散步”引领我们进入宗白华的美学精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游'入‘境'”的美学范式。本文试图借助于中国传统美学“游”的理论,分四章来对宗白华的“散步”审美方式和生存方式进行探讨,揭示出宗白华“以‘游'入‘境'”散步美学范式的规律性,实现对中国现代生存方式的反思。 第一章对宗白华散步美学的形成研究。主要概述两个概念:“散步美学”与“游”。找出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为后文的论述作准备。散步美学的文化渊源的讨论从词语由来,中西文化渊源、宗白华散步美学的界定三个方面来定位散步美学。以及对“游”概念、文化内涵、美学意蕴逐一考证分析,寻找它们内在演化的规律。为论述宗白华的“散步美学”与“游”的契合作铺垫。二者的内在契合点表现在境界上,主要是追求自然,向往自由,热爱生命三方面,而外在契合上则呈现出游历对散步,游心对同情,游戏对把玩三种相似的样态。 第二章论述宗白华散步美学的特殊秉赋——游。家学的滋养、中西文化的熏陶、原始思维的影响、个人人格性情特点四个方面探讨宗白华“游”的美学风格成因。其次总结宗白华“游”独特风格的呈现方式,分别从视角,话语,思维,生存体验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三章具体分析宗白华的“以‘游'入‘境'”的散步美学范式。以艺术研究为基点,看“游”与宗白华散步美学的融合,揭示其美学的内在规律,即“以美显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分为三节从艺术、自然、人生境界三个维度展开。首先从“游”的角度探讨宗白华的艺术创作心灵,是一个从静照——空灵——飞动——充实的由虚到实过程。并以《流云》小诗为具体分析对象,来看“游”所揭示了艺术审美体验的梦境、乐境、意境的不同极致状态。再次,对宗白华美学思想中自然境界分析。表现在:自然精神中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散步美学所追求的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人世阅历中对自由感悟。最后探讨他的人生境界部分。他研究美学终究是在研究人生,解决人生中的困惑,提出他自己的人生态度——唯美,演绎自己的人生姿态——律动,建构理想的人格范式。 第四章:通过宗白华审美生存的分析来对中国现代生存方式进行反思。整个研究是一个从美学风格到美学范式,再到审美反思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宗白华散步美学中由静到动,由虚空到充实的“游动”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辉;;宗白华散步美学成因浅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陈永辉;;宗白华散步美学的当代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3 孙琪;;宗白华散步美学里的“中国艺术精神”情结[J];名作欣赏;2006年02期
4 云慧霞;;散步美学家与晚年思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管军;转型时代的宗白华——宗白华美学思想及方法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刘小枫;;湖畔漫步的美学老人 忆念宗白华师[J];读书;1988年01期
7 李衍柱;生命艺术化 艺术生命化——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新体系[J];文学评论;1997年03期
8 陈望衡;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9 孔晓音;;宗白华小诗含蕴的“和谐”[J];文学教育(上);2009年11期
10 赵君;“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宗白华形上诗学建构中的“民族根性”[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文风;;梁启超、宗白华美学的相似性及其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张文涛;;对传统的发现和阐扬——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关怀[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宗白华;;忆郭沫若君[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4 宛小平;;简论方东美宗白华时空意识与西方时空意识的异同——兼论方宗俩先生以时空为形而上的艺术哲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郁慕镛;;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缺陷[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6 李衍柱;;“天下同归而殊途”——谈中国现代文艺学建设的三种不同模式[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廖久明;;横站:青年郭沫若——以《论中德文化书》为例[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徐湘霖;;“纯素”之美与文人的“禅"意识[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华桂金;;试论李白诗歌意境的朦胧美[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湛;宗白华艺术意境的结构论[N];文艺报;2005年
2 林同华;“宗白华研究专家”究竟做了些什么[N];文汇报;2009年
3 赵利民 王朝洁;走近宗白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4 袁李来 罗静;行云流水宗白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龚静;重新与宗白华一起散步[N];东方航空报;2000年
6 袁李来 罗静;行云流水宗白华[N];光明日报;2002年
7 李丽;宗白华的“散步”方式[N];文艺报;2001年
8 蒋述卓;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N];文艺报;2004年
9 丁辉;“著作等身”的文学时代[N];文学报;2010年
10 宫承波;厚积殚思著新篇[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文风;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D];暨南大学;2003年
2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3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姜勇;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D];吉林大学;2008年
5 田智祥;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云亮;话语的转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黎敏;《时事新报·学灯》:文化传播与文学生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品荣;以“游”入“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燕;宗白华的生命美育课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靖;论宗白华诗画美学思想[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4 韩君君;宗白华美学中的“生命观”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宋婕;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D];延安大学;2010年
6 智小平;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生命观[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李燕;宗白华意境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敏敏;从超二元对立角度浅析宗白华意境论[D];云南大学;2011年
9 牛志勇;试析宗白华具生命色彩的时间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凡;“舞”:中国艺术的审美基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99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9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