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相似与差异:审美与德性的关系辨析
本文关键词:同源、相似与差异:审美与德性的关系辨析
【摘要】:纵观西方美学史,不难发现这样一条"德性美学"的理路,即将美学与伦理学看成是"同一性"的关系——柏拉图认为美植根于善的生活,由最高的理念统摄;阿奎那则阐明美与善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康德提倡美是道德的象征;而早期维特根斯坦则激进地表明美学和伦理学是一回事。通过对这一理路的梳理,发现这种"同一论"意蕴丰富,并非形式或逻辑上的同一关系,而实是同源与相似性的关系。笔者进一步从意义论的视域论证二者的同源与相似性,并承认其差异性,以便为非道德的艺术与不道德的艺术留出地盘。
【作者单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审美与德性以及美学与伦理学究竟是何种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思者,它不仅是一个元美学难题,也是一个元伦理学难题。而早期维特根斯坦则提出了“伦理学和美学是一回事”[1](§6.421)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命题来阐释二者的关系。一方面,他试图提供一种解决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秀山;;“一切哲学的入门”——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徐龙飞;;存在之美与此间世界之美——试析托马斯关于美的论述[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姚爱斌;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刘俊香;光的启示——谈“能被理解的存在是语言”[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宛小平;;以中国传统智慧会通和消化康德的第三批判——牟宗三美学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朱林;黑格尔美学与本体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谢琰;柏拉图“理念—灵感”说与吠陀“二幻”论之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宋一苇;;从本体论美学到生存论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比较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在当代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刘巧利;;《拉刻斯篇》中苏格拉底对于“勇敢”的德性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9 丁立群;;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刘岸挺;;诗性的生命 审美的存在——三论《多余的话》[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U,
本文编号:1224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2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