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味”范畴研究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11-26 05:11

  本文关键词:“味”范畴研究的现代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范畴 文化 意义


【摘要】:"味"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典型的范畴,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对"味"范畴进行了细致详尽的研究,它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重要切入口,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精神的具体化表现。在当今社会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西方美学概念和范畴层出不穷,"味"作为中国美学特色范畴,仍然没有失去它的影响力。研究"味"范畴,对现代文论构建与完善具有特殊意义,对当今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一、“味”的内涵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解释道:“味,滋味也;从口,未声。”最早人们常把“味”和饮食联系在一起。“味”与饮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我们都知道,饮食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久而久之与饮食相关的概念渗透到日常活动,并逐渐进入到文化领域。据《诗经》记载,古代文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华;;平衡的打破与重建——韦应物性格的独特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王丽;;唐人对意境理论的贡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勇;论《庄子》“环中”的美学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谷曙光;论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韩立平;论张炎对陶渊明之接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建农;;信在义中至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7 张慧中;;近20年来唐代别诗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刘莹莹;;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情”的抒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许夙慧;;《左传》中的礼文化运用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康璇;;《春秋左传·成公》动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娟;曹植诗歌接受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京;近年来中国美学范畴研究概览[J];哲学动态;1995年08期

2 许宏香;;感官用语:开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的密码[J];江淮论坛;2006年04期

3 王琴;当代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樊志远;《中国美学范畴丛书》出版座谈会纪要[J];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4期

5 左东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由《美在自然》及“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所想到的[J];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4期

6 汪涌豪;;荒地上的耕耘——评涂光社《势与中国艺术》[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2期

7 叶作盛;新时期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研究状况概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8 史红;;“美”的范畴语义模糊性及量化方法研究探析[J];哲学动态;2010年12期

9 徐放鸣;;论美学范畴的学科特性[J];学术月刊;1993年07期

10 陈士部;;当代审美文化视野里的“媚”范畴研究——评蒋继华《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紫华 宋雄华;宏大的范畴体系[N];光明日报;2007年

2 姚文放 扬州大学文学院;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静;中国古代美学之“化”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新岭;中国古典美学“象”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彦辉;中国古典美学之“空”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4 李娜;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玉婷;中国古典美学“兴”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薛显超;论“游”——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周冰;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潜性范畴“忘”[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丹;美学视野中的“游”范畴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金莲;中国古典美学“境”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28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28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d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