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审美形态的性质、特点及成因新探

发布时间:2017-11-27 08:22

  本文关键词:中国审美形态的性质、特点及成因新探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审美形态 意义 性质 特点 成因


【摘要】:研究中国审美形态,对于发现中国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审美形态具有整体的和合性;超越感官和对象,注重感悟和想象的超象性;与人生修养相联系,具有明确的功夫性;超越艺术体裁和种类,具有广泛的天地人艺相协调的统一性。其特点在于多义合成和亲属关联;阴阳并生,普遍联姻;风格平和、内敛、超象;家族相似。中国审美形态的成因在于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和自然之道;在实践方式方面的内修、内悟、内在自由;在审美方式方面的以经验型内审美为形态基础;在审美风格的缘起上,既分别受到儒道佛禅的思想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影响,又同时受到各家的共同影响,从而表现出既独特个我,又包容博大的文化特征。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审美形态研究》(11xzw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内审美理论研究》(10YJA751076)的子项目成果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审美形态是特定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审美风格、审美情趣的感性凝聚与逻辑分类[1]。同时,审美形态也是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如悲剧之于西方,意境之于中国,就有明显的民族审美文化特色,无法混同。西方美学历来重视审美形态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朗基努斯、博克、康德、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疆;;审美形态新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川;《吕氏春秋》美在“中和”思想浅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刘天利;;楚狂屈原的精神个性与诗歌创作形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舒敏;;日汉旅游资料地理景观描写风格差异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4 李娟;朱丽娟;;试论西汉辞赋所隐含的危机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刘红利;;浅谈“气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戴承元,杨明贵;论《红楼梦》“花落人亡”的悲剧意味[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7 刘玲娣,孙建虎;韩信悲剧之再认识——读《史记·淮阴侯列传》[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8 章启群;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几个观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邓新华;“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刘衍军;;孔子仁学与“《诗》可以群”[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蓝旭;;东汉中叶文风述要[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4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英杰;北京清代南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赵永平;陆游散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安朝辉;汉晋北地傅氏家族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西武;山地别墅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易萍;厉鹗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辛勤旺;《诗经》现实美观念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凡;“舞”:中国艺术的审美基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苑;南沙歌谣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张永海;云南斑铜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董新浩;滇国青铜扣饰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杨东妮;笑着长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疆;中国古代修养美学的性质、特点和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钟福民;自我超越:走向人类学的美学[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陈永辉;;宗白华散步美学成因浅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陈政;;心理美育解读[J];新闻爱好者;2009年17期

5 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邓谦林;理性与自由:美学批评思维的基点[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李雄燕;;消费主义语境下的道教生命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肖明华;;论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对中国当代美学的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简圣宇;;迷茫与救赎——试析20世纪西方神学美学思潮出现的原因及意义[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吉平郊;;中国的审美传统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鹏飞;生态美学:理论基础及其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任亚军;中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3 陈义德;审美经验意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柳莉;“美感”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31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31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4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