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说”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7-11-30 19:28
本文关键词:“心理距离说”再思考
【摘要】:“心理距离说”在美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在美学及文艺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在国内,“心理距离说”为学界所认识主要得益于朱光潜的介绍,他以“批判的综合”的方法对之加以运用、发挥,将之发展到了“他(布洛)所不可能预见的程度”。然而,在当下新的文化语境中,“心理距离说”却显得与实际状况有些格格不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审美的态度被引进现实生活,大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对立渐趋消失、差异逐渐缩小,日常生活本身就以美的侧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心理距离”的作用也就被排除了;在商品社会,艺术生产被纳入到一定的经济环节之中,审美及艺术活动走出“非功利”领域,成为有功利的、有目的的,“心理距离”的哲学基础“审美非功利”也就被消解掉了;当下审美活动中充斥着大量的快感、娱乐因素,人们由崇尚理性转向寻求快感,快感不再谋求到美感的提升,“心理距离”这一过程也就缺失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审美文化甚至拒绝“心理距离”的参与。 本文试图以“心理距离”为中心点,以“接受与运用、发挥与超越”为思想红线,采用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从布洛“心理距离说”出发,以朱光潜对该理论的接受、运用与发挥的实践及其理论成果为依托,在当下审美文化新视野下重新审视这一现代性美学命题,在此基础上探求其对于当下及今后的审美及艺术活动的意义。我们认为,在当下新的文化语境中再强调审美的“心理距离”,强调“审美非功利”,显得与审美文化的实际状况不符,也与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心理距离说”。布洛“心理距离”是从“自下而上”的审美经验出发,从一般性的事实中归纳出的关于审美经验的某种特征,是合乎审美活动的实际的。“心理距离”虽然不能作为一种艺术原则和共同的审美要素,但它对于实现科技含量与人文含量、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和谐统一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它所倡扬的“不即不离”的审美理想,仍然应该是当下及今后审美文化发展所需遵循的准则之一。合理调节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因素,通过对“心理距离”的张力的把握来调控审美经验,将真正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实现自我超越,为“人生艺术化”理想的实现,为人类“诗意地栖居”提供现实的可能。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3-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文放;;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许建平;文学发展动力分析[J];江海学刊;1999年02期
3 鞠淑敏;;信仰·哲学·终极关怀[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杨向荣;;从康德到鲍德里亚——基于“审美距离”的多维解读[J];求是学刊;2010年02期
5 张喜华;易长求;;论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的物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金惠敏;;两种“距离”,两种“审美现代性”——以布洛和齐美尔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7 金雅;;“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命题及其当代意义[J];文艺争鸣;2008年01期
8 张冰;;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心理距离说——对一段美学公案的检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田川流;;论艺术的美感与快感[J];艺术百家;2009年06期
10 赵大声;;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新探[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本文编号:1240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402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