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
本文关键词: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
【摘要】:尽管近年来学界对西周美学进行了许多探讨与研究,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西周美学是以礼乐为中心、以德性为内在基础、以礼乐形态为显现形式的审美政治。其次,西周美学所展现出来的是周人敬祖崇德、重在追怀先王先祖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再次,西周诗礼乐作为审美活动,使周人的政治生活、日常往还、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也被赋予特定的审美意义。最后,西周器物既是礼乐体制的见证者,又是礼乐审美的呈现者。总之,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西周美学的研究视域,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周礼乐及相关美学问题研究”(编号:13CZX085) 河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编号:2012BS025) 河南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编号:2012FRJH16)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近年来,学界对西周美学进行了许多探讨与研究,这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不断向前推进的表现,也是理论的增长点。西周美学对其前代的美学既有继承,又有突破。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应该看到它在自然、人文、器物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识,也要看到礼乐及其内蕴的美学思想。与殷商相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成纪;;西周用乐状况及相关美学问题[J];求是学刊;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陈丕武;;论王僧孺的丽逸诗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李科威;中医的理论构架及工作原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4 安鲁;马靓;;中国食经文献类型的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5 乔东义;;论孔颖达对儒家诗学的演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程冰艳;;从“无用之用”看文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7 宋丁羿;;史料利用与儒家《春秋》学的形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8 董瑞;;浅析《诗经·小雅·谷风》注疏中的训诂用语和训诂内容[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9 高卉;;审美语境下的伤时诗浅探[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方松;;《论语》的判断句[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怀锋;陈磊;;《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连伟;;《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国武;;略论先秦宗族教育对私学形成的影响——以鲁国三桓之族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6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吕微;;现代神话学与经今、古文说——《尚书·吕刑》阐释的案例研究(摘录)[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廖名春;;《左传》、《国语》易筮言“八”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北村一仁;;南北朝时期的“荒”[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谢乃和;;西周官制中王与后分治制度考论[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艳丽;河北出土商周青铜礼器、杂器铭文辑证[D];河北大学;2009年
2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家永;;论悲剧审美[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02期
2 黄丹麾;中介思维与文艺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05期
3 贾明;;试论审美与功利的关系——学习《没有地址的信》等札记[J];固原师专学报;1984年04期
4 张凤;;从康德美学透视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J];价值工程;2010年28期
5 丁秀娟;吴超;;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审美意识[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4期
6 古风;董润林;;填补我国上古美学史研究空白的力作——朱志荣《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读后感[J];美与时代(下);2010年03期
7 王齐洲;论中国人原初的审美意识[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罗杰;;庄子审美心境探微[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沈春雷;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中的山水情结[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10 陈婷婷;;简述孟子关于审美主体人格修养的理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吴义伟;;发掘数学美学的教育功能[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价值观简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5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徐书城;;美学方法论改革刍议——马克思主义和美学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养生是一种高尚的审美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日报;2004年
3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4 四川 李祥林;中华美学研究片想[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张涵;建构新世纪中西美学的对话框架[N];光明日报;2003年
6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7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8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 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意识[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2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3 方英敏;先秦美学中的身体审美和身体问题[D];南开大学;2009年
4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6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7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8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10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邵华;论伽达默尔对康德审美意识学说的扬弃[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琴;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4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8 崔颖敏;日本审美意识浅析[D];延边大学;2010年
9 王爱萍;试论生态美育[D];扬州大学;2006年
10 刘小云;平衡论生态美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2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421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