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之辨——玄学美学再探究
本文关键词:有无之辨——玄学美学再探究 出处:《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90年代初,刘纲纪《〈周易〉美学》提出玄学美学是同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楚骚美学、禅宗美学和人本美学并列构成中国美学六大思潮。而有无之辨,则又是玄学美学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有无之辨在美学研究中,还有很多的可探究之处。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分类号】:B235;B83-092
【正文快照】: 20世纪以来,玄学美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在本体论研究、历史分期研究命题研究以及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何国平《20世纪以来玄学美学研究综述》,南京社会科学,2006第四期]本文对于有无之辨的探究,也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一、“有无之辨”语意及历史分期考本末有无之辨是魏晋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暴庆刚;;论郭象的是非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刘运好;论魏晋士风及其对文风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刘运好;史晶晶;;哲理与诗性:竹林玄学影响下阮籍《咏怀诗》的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汤一介;;儒学与经典诠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蔡彦峰;;“自然”的两种涵义与《文心雕龙》的“自然”文学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吴丹;;魏晋玄学本体论的特质[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7 纪秀生;从古代的“言意之辨”看语言的局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陈冀;;任自然而忘是非——郭象政治哲学再思[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3期
9 刘琪莉;;从魏晋玄学之风看言意之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张敏;;王弼的“圣人观”[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其忠;樊尊峰;;老庄无为论及其对中医养生观影响的探析[A];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美星;;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陶礼天;;审美心官论[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4 苏保华;;魏晋玄学及玄学美学本体论之考辨[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7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左国毅;庄子对儒家的回应[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赖伟钧;浅析郭象“自然”观哲学思想[D];南昌大学;2010年
5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薛雅芬;汉魏六朝人物传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吴迪;王弼自然与名教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穆瑞;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亭”意象[D];暨南大学;2011年
9 徐汉相;郭象独化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泽明;哲学与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艺术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岱;走出美学困惑的途径——读《元美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2 陈望衡;王国维的美学本体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宋铮;美的对话与独白——对于美学本体论的重新阐释[J];广西师院学报;2000年03期
4 程勇,周忠元;关于美学前提性研究的思考[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5 鲁生;;结束“美学悲剧”的五个理论难题——“示差美学”宣言[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蓝国桥;美学的霸权主义及其危机——非主流美学崛起的背景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邱耕田;发展美学——21世纪美学的主导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皮朝纲;邱明丰;;美学研究新天地——2004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概览[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曹伟星;;美学的21世纪新视角——关于设立和研究感受学的建议[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章辉;;中国当代休闲美学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上);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二十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N];光明日报;2001年
2 王镛;诗化的美学[N];人民日报;2012年
3 陈辉吾;境界美学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4年
4 张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刘士林;先验批判:以挽救的名义出场[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传友;清代实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4 鄂霞;中国近代美学关键词的生成流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6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7 邓莹辉;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庆杰;宋明理学美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公善;批判与救赎——从存在论美学到生活诗学[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曼;探索美学发展的新路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2 孙民;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3 董惠芳;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艺术真实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13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1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