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美学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探析
本文关键词:杜威美学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探析 出处:《大众文艺》2015年1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杜威美学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在于世界美学的发展潮流,分析美学逐渐式微,实用主义美学重新崛起,进而影响到中国美学界对杜威美学的关注;内因在于杜威美学契合了中国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需要。这两方面成为杜威美学在中国兴起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
【分类号】:B83-0;B712.51
【正文快照】: 近年来,杜威美学思想引起了国内学界的极大关注。探究杜威美学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可以更好的理解杜威美学,也可以一探中国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探究其原因应着眼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在于世界美学的发展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内因在于国内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锋;从分析哲学到实用主义——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新方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瀛慧;;浅析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审美泛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邹琳;;听觉审美:文艺美学的关注方向[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3 李祥文;;中国国情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4 訾非;;走向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赵雅妮;刘海;;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李金正;张建;;论图书编辑活动的美学意蕴[J];中国编辑;2011年03期
7 戴雪红;黄蜜;;基于低碳经济时代下包装低碳设计的实现途径[J];包装工程;2011年08期
8 陈晓阳;;后图书时代及其文化特征的解读[J];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06期
9 冯明兵;;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设计的一些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10 支运波;;从“意向性”概念反思现象学对美学的意义——以胡塞尔现象学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三达;;走向解放的“老农”——论后现代艺术的观众[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3 杨建生;吕在;;论文艺审美价值与经济消费价值的融合性[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中德;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黄晶晶;品牌服装企业以审美化为框架的组织制品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8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张奎志;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3 邹治豪;密斯·凡德罗极简主义设计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征;消费文化视域下山水实景演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华培;当字体进入空间[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赵玲莉;数字化时代下艺术审美泛化趋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郭磊;维柯诗性智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丁源源;现代性条件下“情调”的合法形态及其有效享有的基本条件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慧;《当代美学的“生活论”转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醒尘;美学研究不可忽视艺术——喜读李欧《论艺术》[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毛萍;美学究竟研究什么?[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李军学,庞壮;体验、反思、否定——美学思想方法论刍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姜奇平;“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经济学与美学比较研究之二(上篇)[J];互联网周刊;2002年16期
5 范守信;素质教育与“美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6 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唐桃;美学的自觉——元美学研究导言[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张光芒;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李正学;;网络呼唤美学[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曾建平;;知识产品与美学在知识经济中的整合——关于“美学经济"命题的论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马莉;肖光来;;运动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转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张丹飞;市场呼唤新型美学教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3 贾立钢;认识“企业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4 滕守尧;序《通俗美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维安;美学第三次大讨论条件具备[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王洪岳 谭好哲;吴炫对美学的“否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纪尧;和谐派美学的创立者[N];光明日报;2003年
8 山东大学文学院 程相占;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10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昌飞;阿多诺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凯军;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志强;“消逝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简显鹏;美学与革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崔璨;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崔国清;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D];兰州大学;2013年
6 邱艳艳;论美学中的爱[D];郑州大学;2007年
7 徐金凤;敞开美学的情感之维[D];湖北大学;2011年
8 童小畅;消费社会:美学终结的时代[D];四川大学;2005年
9 熊晓庆;视界融合[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孙迁迁;女性审美特征与女性美学建构[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9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2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