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西哲学与美学转换的契机与模型

发布时间:2018-01-07 22:27

  本文关键词:中西哲学与美学转换的契机与模型 出处:《学术研究》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哲学 美学 模型 转换


【摘要】:按照西方之本义与模式,中国既无哲学也无美学。此是前贤识见。欲求取中国既有哲学又有美学,则必须抛弃仿袭西方之路,另立哲学—美学模型,使之统辖西方学问,也开出中土学问。哲学是对宇宙人生之反思,因中西之反思方式、内容各异,故哲学形态也异。美学,西方是真善美分别说,中土是合一说,根盘在乐;中土论美重德不重色,更重人生艺术化/艺术人生化,中土曰艺术兴味,不称审美。此"合一说—人生艺术化"即是美学的根盘。寻找与把握住这本源,便是中国哲学(心性哲学)、中国美学(乐学)得以发生、发展的依据;若无此本源性根盘为依据,而大谈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则是十足的东施效颦与文化奴相。民族复兴全靠民族自信力:我们有五千年的连续文明,足可放弃仿袭之惰性,创造自己的辉煌。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mode of the West, there is neither philosophy nor aesthetics in China. This is the former wisdom. If we want to obtain China with both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we must abandon the way of imitating the West and set up another model of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Philosophy is a reflection of the universe and lif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ways of refl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o the form of philosophy is different. Aesthetics, the West is true, good and beautiful respectively. China is a unity, root in music; The Sino-Turkish theory of beauty and virtue does not emphasize color, and m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artistry of life / art of life. The Middle Earth is interested in art and does not call it aesthetic. This "unity theory-art of life" is the root of aesthetics. Look for and grasp this source. It is the basis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music science). If there is no root of this origin, and talk about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aesthetics, is full of imitation and cultural slaver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ll depends on national confidence: we have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ontinuous civilization. Enough to abandon the inertia of imitation, create their own glory.
【作者单位】: 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康德—牟宗三"研究所;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一、从钱穆之慧识命题:“中国人论美,在德不在色”谈起钱穆(1895—1990)是卓越的史学家,由史入文、入哲,极得要领。钱氏之一生,是融通古今中外的一生,其大师之重量如重钧。其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希望更深入地在中国史上寻找中国不会亡的根据。钱先生以下80年的历史研究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喜奎;蔡世剑;张丽;;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再探讨——基于高考和时代的思考[J];高考(综合版);2014年10期

2 马文友;;重塑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兼论其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3 周惠新;;体验经济视域下武术创意产业的生态发展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4 林超慧;杨宇辉;唐壮丽;李凤玲;郦伟;;惠州市历史街区动态保护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5 周璐铭;;中国文化的战略价值:一项历史的考察[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6期

6 谭诚训;;略论中国社会想象的基本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7 王增智;;社会进化论:唯物史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理论中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9期

8 周鑫;;以东方视角审视莎翁戏剧中的中国风[J];戏剧之家;2014年08期

9 齐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特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06期

10 蔡文彬;廖继成;廖林;;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宝光寺艺术[J];文化学刊;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史友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考察与理念探索[D];河南大学;2013年

2 唐伟;小说湖南与当代中国[D];吉林大学;2014年

3 黄艳华;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D];上海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三浦国雄;五十年来日本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J];哲学动态;2000年01期

2 李红;分析哲学之于中国哲学的意义——全国第二届“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0年11期

3 ;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易学方向招生有关事宜[J];周易研究;2000年03期

4 赵剑英;社会转型与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J];学海;2000年02期

5 安希孟;“冷点问题探索”与“中国哲学世纪”[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3期

6 韩进军;解读中国哲学的网上纽结——读《中国哲学范畴通论》[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04期

7 李铁映;致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05期

8 任继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J];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

9 李存山,魏长宝;濯旧来新道问学——评《中国哲学范畴通论》[J];学术界;2002年02期

10 黄德昌;天人主轴 字义精微——评《中国哲学范畴通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桂钿;;研究中国哲学必须研究社会现实[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2 王兴国;;从中国哲学的实践特性看其当代价值[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何锡蓉;;对“哲学”另一取向的追问——兼及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安乐哲;张燕华;;差异比较与沟通理解——当代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哲学的倾向及障碍[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5 戴卡琳;;“中国哲学”:‘正名'还是‘姓氏'?[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许苏民;;明清之际中国哲学的突破[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黎文;;中国哲学在海外(一)[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8 贡华南;;论象[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魏长宝;;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焦虑[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苟小泉;;再论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长宝;“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洪修平 白欲晓;在借鉴中深化对中国哲学的认识[N];光明日报;2002年

3 梁枢邋柳霞;西方语境里的中国哲学(上)[N];光明日报;2007年

4 梁枢邋柳霞;西方语境里的中国哲学(下)[N];光明日报;2007年

5 南开大学哲学系 李翔海;30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6 毛志辉 书评人;挑战学界关于中国哲学起源主流观点[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余之;新中国哲学的轨迹[N];光明日报;2000年

8 王晓朝 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从哲学的希腊性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组织委员会主任 杨振武;肩负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的神圣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成中英 Cheng Chungying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英文《中国哲学季刊》创始人及总编 张小溪 采访整理;在英语世界呈现中国哲学的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淑敏;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中国哲学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东鹏;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D];山东大学;2012年

3 耿开君;中国文化的“外在超越”之路[D];南开大学;1996年

4 金丽;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硕;《周易程氏传》的“感应”思想[D];山东大学;2015年

2 徐风;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吉钰佩;现代中国哲学构建的语言学反思[D];湘潭大学;2012年

4 张力澎;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支江;冯友兰、牟宗三的中国哲学观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毛国民;论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苏晓冰;梦与觉:中国哲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樊中泳;张东荪论中国哲学:知识社会学的进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刘振;德性分析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姚毅敏;道观照下的人格进路之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



本文编号:1394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4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