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与作为升华的抗争——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述论
本文关键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 无意识 美学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和最持久的文化思想流派。作为一种美学思想,其对艺术现象的阐释和对艺术本质的界定别有开拓:艺术是对社会抑制的升华性抗争。本文依据德文第一手资料,对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基本构成及其在艺术阐释上的具体应用做了客观的介绍和公正的评论。
[Abstract]:Freud's psychoanalysi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lasting school of cultural thought in 20th century. It is a kind of aesthetic thought. Its interpretation of artistic phenomena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nature of art are pioneering: art is a sublimation struggle against social repression.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in German.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Freud's aesthetic thought and its concrete application in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are introduced objectively and justly commented.
【作者单位】: 荷兰鹿特丹埃爱拉斯莫谟大学哲学系 河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91
【正文快照】: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 und Freud,1856-1939)几乎可以说是重塑了西方世界的人性观和文化观,其对20世纪思想界的影响罕有匹敌。虽然他说不上是十分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哲学家,但回望20世纪的美学发展史,其对美学的思考无疑占据了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为;;灵魂的深度——论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美学[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闻英;;追踪[J];英语文摘;2011年09期
3 宋怡;;反抗在男权世界里——女性精神分析学家凯伦·霍尼[J];大众心理学;2003年05期
4 王利娜;王亚南;;《暴风雨》的心理分析解读[J];才智;2011年16期
5 于婧婧;;试论劳伦斯与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异同[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6 李乃清;;卢西恩·弗洛伊德 所有作品都是灵魂的自画像[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6期
7 洪志强;;作家的“白日梦”与现实的距离——弗洛伊德关于文学本质的理论探讨[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8 张敬敏;;95%的大脑活动由谁决定?——浅谈“适应性无意识”[J];大众心理学;2007年12期
9 彭智蓉;;扭曲人格的精神自恋——从“人格论”视角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10 王升;;论斯蒂芬·茨威格小说无意识的展现[J];作家;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易·阿尔都塞;赵文;;论马克思与弗洛伊德(1977)[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2 许其端;;评《梦的解析》[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吕涵;周晓芳;;从心理分析角度试析《赤裸的心》及《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冯建国;陈侃;;“梦像体现释梦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郝亦民;;《女神》与“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它[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6 李红云;;自恋的精神之旅[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施琪嘉;;梦及其意义[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黄作;;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修巧燕;;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简述几位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10 李育华;;意义治疗理论述评(摘要)[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虎军;弗洛伊德的旧瓶与新酒[N];南方周末;2006年
2 赵旭东(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弗洛伊德不该被忘记[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王一川;精神分析学还有研究价值吗[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顾杏娣;当达·芬奇遭遇弗洛伊德[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高旭东;时代弄潮儿的批评之批评[N];文艺报;2002年
6 李超杰;使人类更加了解自己[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李雪涛(学者);绘画大师的童年与心理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北塔(诗人);莎乐美师从弗洛伊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陈彪;弗洛伊德[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徐佳和;再见,弗洛伊德[N];中国文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胡远超;“人之初”的精神图谱[D];吉林大学;2008年
4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5 孙燕;电影的观念: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邓志伟;E.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宋琛;川端文学的精神分析阐发[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帆;弗洛伊德的“症状阅读”与叙事学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云;关于弗洛伊德著作中压抑之物概念的文献复习[D];四川大学;2005年
3 安利敏;希区柯克镜头中的弗洛伊德[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何志文;弗洛伊德著作《梦的解析》中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刘家民;非压抑文明的存在[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家平;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新时期小说综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吕正兵;拉康的交流思想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李黎;对艾米丽·狄金森超现实死亡诗的梦心理学解读[D];兰州大学;2009年
9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沈光鹏;论弗洛伊德的艺术观[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46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46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