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与当代美学话语反思
本文关键词: 空间理论 马克思主义 空间实践 公共空间 认知图绘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对空间理论的重视和凸显,正是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的总体化批判而完成的。批判性就构成现代空间理论的主要特质,而其表征呈现出来的方式则是主体的空间实践和对空间正义的意识形态寻求。审视空间批判和空间正义的路径,大致可划分空间的微观批判论、空间地理学批判论和空间意识形态批判论。对于空间的反思与批判,可通过对主体审美感性的确证和异质性美学的考察,完成主体的意识形态诉求,这也正走出了一条从空间美学到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脉络。空间批判不仅仅可从地理学、社会学等维度展开,同样可以表征呈现于艺术、文学和文化层面,渗透进现代艺术的"波西米亚"精英空间再到后现代艺术的公共空间理论谱系之中。由此,空间成为联系美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桥梁,是后现代美学的崭新切入点,并以"微观革命论"和"文化诗学论"来重塑马克思主义空间美学的面貌。
[Abstract]:Marxism's emphasis on and prominence of space theory is accompanied by the overall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Criticism constitut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pace theory. The way of its representation is the space practic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ideological search for space justice. The path of space criticism and space justic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micro criticism theory of space. The critical theory of space geography and the critique of space ideology. The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space can complete the ideological appeal of the subject through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eterogeneity aesthetics. This is also out of a theoretical context from space aesthetics to aesthetic ideology. Space criticism can not only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dimensions of geography and sociology, but also be represented in the aspects of art, literature and culture. Permeating into the "Bohemian" elite space of modern art to the post-modern art of public space theory pedigree, space has become a bridge between aesthetics and ideology. It is a new entry point of post-modern aesthetics, and reshaping the outlook of Marxist space aesthetics with "micro revolution" and "cultural poetics".
【作者单位】: 西安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方法论转型”(2016CWX027)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空间理论逐步成为哲学和人文学科知识话语的显性表征,成为具有本体属性与意义内涵的核心概念。在前现代时期,空间往往呈现为物质存在的三维立体场所或者具有自然属性的被动话语;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空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阅读的公共空间[J];东方艺术;2006年18期
2 崔松涛;;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南帆;;文学与公共空间[J];南方文坛;2008年04期
4 张华;;公共空间是一种人文关怀[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2期
5 王海涛;刘珊珊;;从公共艺术的角度谈公共空间的意义[J];艺术.生活;2009年06期
6 余瑞祥;;公共空间道德边界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媒体时代;2010年10期
7 张琦;班福臻;;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公共空间的含义[J];文艺研究;2012年12期
8 杨晓春;;白描深圳——公共空间中的创意之都(深圳)[J];公共艺术;2012年06期
9 张琦;;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J];艺术评论;2013年01期
10 ;脱离架上的雕塑如何面对公共空间[J];中国美术馆;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敏;陈鑫春;;消费主义视角下历史城镇公共空间发展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3年
2 韩放;陈怡如;关本英太郎;;日本的市民媒体活动的实践以及公共空间构建的可能[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3 赵丽琴;袁煌;谭章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事故应急预案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4 周红卫;;人性化的空间——乌镇城镇公共空间特色分析[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军;李海凤;;失地农民社区公共空间形态的更新[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懿杰;柳巧云;;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影响机制初探——以北京西郊韭园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屈爽;;城市Q空间[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8 王粟;;浅析城镇化过程中对小城镇公共空间的规划要求转变[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黄瓴;李翔;陈黄果;刘阳;;资产导向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民乐村社区发展规划为例[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谭伟;刘博敏;;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区公共空间活力研究——以南京珠江路与太平北路交叉口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纬;摄影与公共空间[N];中国摄影报;2007年
2 吴琦幸;公共空间的“牛”为何骑不得[N];东方早报;2007年
3 ;昆明市水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N];昆明日报;2008年
4 北京记者 王隽;城市:延伸中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9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N];文汇报;2010年
6 记者 王湘江 白洁;我代表呼吁就全球公共空间开展预防性外交[N];人民日报;2010年
7 孙连宇;给公众留下“公共空间”[N];沈阳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记者 邹海涛;请给公共空间多留个阅报栏[N];黄石日报;2010年
9 刘涛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民族关系与乡村公共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宁舒;让公共空间成为文化课堂[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罗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特征分析与更新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3 公伟;生态伦理视角下的小城镇公共空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4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5 黄健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长云;公众的声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D];厦门大学;2009年
7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云娇;上海市街道公共空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勇;“广场”的兴盛与衰败[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吴欢欢;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建与社区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徐海燕;高新区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张帆;我国公共空间艺术的文脉[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婷婷;当代中国极域型公共空间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孔祥伟;社区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互动[D];东南大学;2005年
8 伍先琼;从农民闲暇看农村公共空间变迁[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雯;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10 魏钢;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改进策略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年
本文编号:1456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