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身体主体性的起源与审美发生论——主体论身体美学论纲之一

发布时间:2018-01-23 00:24

  本文关键词: 身体 主体性 审美 发生论 出处:《河北学刊》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建构主体论身体美学的第一步,本文首先探讨了身体主体性的起源,继而重新阐释了审美的发生学过程。主体性归根结底是身体建构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诞生于三个以上身体的联合,联合的本质是共事,共事中的个体结缘为行动网络。此行动网络实现着个体—身体的共同目的,展开为动态的筹划结构。所以,原初的审美主体是"我们",人、工具、对象的综合。在审美发生过程中,至少有三个基本转折,即由群体主体到个体主体;由直接的合身体性到间接的合身体性;由简单的实用性运作到相对独立的自由想象—运演。
[Abstract]:As the first step of constructing body aesthetic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body subjectivity. Then it reinterprets the process of esthetic genesis. Subjectivity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the body's ability to construct the world. This ability is born in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three bodies,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o work together. The individuals who work together form the action network, which realizes the common purpose of the individual and body and develops into a dynamic planning structure. Therefore, the original aesthetic subject is "we", "people", and "tools". Synthesis of o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developmen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basic turning points, that is, from group subject to individual subject; From direct to indirect conjunctiviality; From simple practical operation t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ree imagination-operation.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文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主体性理论视野中的身体美学建构:主体论身体美学研究》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精神是物质的功能,人归根结底是物质性的身体,故而“人是审美的主体”这个命题可以替换为“身体是审美的主体”。既然审美的主体就是身体,那么,美学必然最终落实为身体美学。可是,20世纪下半叶最能体现中国主流语境的美学流派———如蔡仪的唯物主义美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子华;;论戏剧冲突与人生双极性的同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丑;全荣花;;应用伦理学视阈的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黄文锡;;突破传统启先河——论“临川四梦”的人物塑造[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徐长福;;元实践学与异质性哲学——对一套实践哲学研究方案的说明[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黄力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批判与当下诉求[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韦森;;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立军;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何军斌;论生态农业景观的审美特性及其生态艺术价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学勤;;抛弃审美形而上学:倒退还是进步——就尼采晚年思想转变与王元骧先生商榷[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冯学勤;;以身体为准绳——论尼采晚期美育思想的身体转向[J];美育学刊;2011年04期

3 刘文良;焦剑梅;;视听时代背景下身体美学的误区[J];美与时代(上);2011年07期

4 R.舒斯特曼;刘检;;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5 商智茹;宁静;;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神话特征浅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6 张鹏;;李煜《虞美人》细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7 王小梅;;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形象与形象思维[J];作家;2011年14期

8 夏旭;;浅谈舞蹈欣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J];吉林教育;2011年19期

9 王柯平;;主持人手记[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10 赵洋;;从审美活动的本质看孔子庄子之“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价值观简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3 左开大;洪学军;;人之主体性存在——一种关系性的阐释[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李星良;;人性与人的审美[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邹艳芳;;让学生从审美活动中激发爱国情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翟林;;身体美学视野下的身体艺术[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高徽南;;高职院校实施审美教育的理论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张再林 李军学;身体美学:西方与中国[N];光明日报;2010年

2 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养生是一种高尚的审美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4 楼昔勇;审美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N];社会科学报;2005年

5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6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7 中共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重视审美的价值取向[N];人民日报;2010年

8 张德祥;《审美之旅》收获多[N];人民日报;2008年

9 王玮;创新无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 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意识[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蓓;“道成肉身”:信仰和审美的相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歌;竞技跳水美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5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9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洁;“音乐美学”的学科观念辨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赵,

本文编号:1456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6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3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