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跨学科的美学研究——近年来审美人类学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 学科建设 问题 前景 出处:《民族艺术》200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是近年来在国内当代美学/文艺学以及人类学领域中值得关注的学术发展动态。本文从审美人类学在国内产生的学术背景、具体的学科建设和实践以及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前景几个方面展现国内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出路的探索轨迹,对于把握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新动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Abstract]: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is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 literature and anthropolog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in China. The specif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their development prospects, sh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esthetic anthropology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path of the way ou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new tren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research.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3-05
【正文快照】: 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是近年来在国内当代美学/文艺学以及人类学领域中值得关注的学术发展动态。从现代知识体系不断互渗和融通的学术背景来看,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复合型交叉性学科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有效整合美学与人类学并超越其各自既定的局限性,激扬学科新质的有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杰,海力波;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杰,彭兆荣,覃德清,苏东晓;审美人类学三人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王杰;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王建民;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方李莉;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丁来先;自然美的视野与审美人类学学科的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户晓辉;审美人类学如何可能——以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朱慧珍;诗意的生存——侗族审美生存特征初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元贵;;艺术人类学视角与“美的规律”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徐明君;;审美人类学视域中的民族舞蹈开发——以秧歌与秧歌节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杨毅;张会超;;范式转换——民族档案学的学科建构之路[J];档案学通讯;2011年01期
4 张良丛;;论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和价值诉求[J];东方论坛;2010年04期
5 李树玲;;从审美人类学看南宁民歌节的审美价值及其现代性转化[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铁晓娜;;幽默的笑与温馨地笑——《博物馆奇妙夜》人类学角度的解释[J];电影评介;2007年14期
7 李凤亮;文学人类学:历史·概念·语境·方法——文艺与人类学的相互碰撞与整合共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冯惠玲;;鄂西土家族民间歌谣的审美趣味[J];飞天;2010年18期
9 吴颖;;旅游与人类学的方法问题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李萍;;广西平果嘹歌传承模式刍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杏梅;欧跃发;;桂林乡村生态旅游的审美人类学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3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薇;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车延芬;从舞谱到舞蹈[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卫华;春节习俗与女性身份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田玉玲;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D];云南大学;2010年
5 刘兴禄;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8 王丹;个人·家·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陈正勇;自然、神性与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莉;土家族织锦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2 左鹏;一种神话仪式理论的文学人类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敦;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熊黎明;民族舞蹈艺术展演文本叙事性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5 邢馨月;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侗族传统女性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章程;侗族傩舞“咚咚推”的象征符号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龚雪;有意味的形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艳艳;侗族鼓楼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胡小琴;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巴渝民歌文化初探[D];重庆大学;2011年
10 马可靠;侗族风雨桥建筑艺术[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易·阿尔都塞 ,李迅;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当代电影;1987年03期
2 王杰,海力波;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袁鼎生;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张玉能;《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杰;审美幻象问题与心理学解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6 王杰,彭兆荣,覃德清,苏东晓;审美人类学三人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覃德清;诗性思维理论与中国诗学精神特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郑元者;艺术起源与“美”的情境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覃德清;激扬民族潜能 共创和乐美境——论21世纪壮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丽;;走向跨学科的美学研究——近年来审美人类学研究综述[J];民族艺术;2006年03期
2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建民;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黄健云;;审美人类学的新贡献——评张玉能《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J];云梦学刊;2006年05期
5 王杰,彭兆荣,覃德清,苏东晓;审美人类学三人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7 王杰;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向丽;;审美人类学如何可能?[J];中国美术馆;2007年07期
9 向丽;;审美人类学如何可能?[J];文艺研究;2007年06期
10 丁来先;从审美幻象到审美人类学——王杰《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读后[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向丽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激活美学对现实的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姚文放 扬州大学文学院;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定家;审美现象与美学价值[N];人民日报;2009年
4 陈定家;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秦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赵婷;生态美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D];兰州大学;2007年
3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小光;俄狄浦斯的美学与人类学救赎[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大德;瓦尔特·本雅明的灵韵理论与其审美人类学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谢许航;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8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