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学与人类学科际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发布时间:2018-02-03 22:27

  本文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 科际整合 途径 方法 出处:《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学与人类学具有各自迥然不同的学科背景、基本范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术理路。因此,两者之间的科际整合,既有相互阐发而相得益彰的一面,又使两者的交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以及必须跨越的障碍,需要以国外同类研究成果作为参照,寻找美学与人类学互补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进一步确立并完善基于中国各区域各民族实证研究的审美人类学理论构架。
[Abstract]: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 have different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 basic categories,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 methods and academic approaches. In addition, the blending of the two faces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that must be overcome.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for the specific paths and methods of the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 based on the similar research results of foreign countries. Further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ethnic groups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05
【正文快照】: 当前,面对西方强势话语的压力,中国美学研究面临着“失语”的困窘和危机,脱离了西方话语的系统,中国美学似乎难以在世界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保持中国美学的鲜明个性,使得“中国美学”既可以和西方学术界平等对话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美学”,又立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覃德清;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J];民族艺术;1999年03期

2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民族艺术;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明昆;文明演进中环境问题的生态人类学透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陶犁;论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调协[J];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刘小新;“纯文学”概念及其不满[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5 莫其逊;论西方现代艺术和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刘传霞;女性·身体·政治——从三部小说文本看建构女性自主性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7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4期

8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1期

9 王慧青;;废墟上的救赎——瓦尔特·本雅明“寓言”理论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李进书;最低限度的和谐——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有东;黄文山文化思想研究[D];中山大学;2007年

2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3 朱美禄;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菊;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张秀萍;环境保护社会制度建构的理论分析[D];山西大学;2007年

6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骆建建;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D];上海大学;2007年

8 彭邦本;先秦禅让传说新探[D];四川大学;2006年

9 刘国琴;民族亚文化人群健康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梅红;《读者》的品牌及审美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军;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影响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王琛;《时时刻刻》的互文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宋劲松;萨特“匮乏”思想及其社会历史观探视[D];湘潭大学;2007年

4 吴俊元;刘震云小说中的权力批判现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朝彬;自尊与自信: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苑媛;从“身体技术”看莫斯的人类学理论体系[D];四川大学;2007年

7 刘冬梅;大凉山彝族毕摩绘画考察[D];四川大学;2007年

8 周丹;民族旅游与村寨文化变迁[D];四川大学;2007年

9 吴刚;梁平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全亚兰;艰难的探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志民;审美心理学的崛起势在必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2 刘成纪;拯救与梦想——关于《水浒传》的审美人类学沉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3 何林君;环境学与人类学的审美结合简评汤龙发教授的《审美人类学》[J];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04期

4 陈敏;美育理论的新拓展——简评《审美人类学》[J];理论与创作;1996年05期

5 覃德清;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J];民族艺术;1999年03期

6 ;卷首语[J];民族艺术;2000年03期

7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民族艺术;2000年03期

8 韦苏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0年06期

9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王杰教授简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陈波;审美人类学:美学研究的新道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龚黔兰;信仰与美——回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戚剑玲;小传统场域中东西文明的汇聚[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丽芳;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凌学东;边缘活力与自恋力量[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尹庆红;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萍;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小光;俄狄浦斯的美学与人类学救赎[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荔斌;现代视野中黑衣壮文化的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8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88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5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