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
本文关键词: 人性结构 古代审美意识 社会美 自然美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认识论 审美扩张 审美残缺 现代艺术 出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的感性呈现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反倒证明了理论思维突破惯常经验而探究其内在机制的必要性。因为人性结构作为由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方面合成的主体状态,其结构的规定不仅是思维的和认识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和欲求的。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状态才从认知或意欲的片面性升华到自由的境界。然而,人性结构总是具体的,感性只能作为个体的人的感性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现实中,而偏重社会的理性则不能脱离感性又具有普遍化的倾向。所以,必须把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美的形态,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中来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在辩证逻辑的指导下,坚持和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法则,简洁概括地揭示了人性结构封闭、狭隘的古代人。从审美意识偏重于中和,向现代人追求崇高的裂变中所蕴含的普遍原理和一般规律。
[Abstract]:The perceptual appearance of beau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bjective fe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human beings. On the contrary, it pro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oretical think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usual experience and explore its internal mechanism, because the structure of human nature is the subject state 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basic aspects: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The regulation of its structure is not only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but also practice and desire. Therefore,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the subjective state sublimates from the one-sidedness of cognition or desire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The structure of human nature is always concrete, sensibility can only exist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reality as the individual's sensibility, while the social rationalit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ensibility and has the tendency of generalization. We must study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eauty form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categ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logic, this paper insists and uses "abstract rise to concrete".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logic and history" briefly reveals the closed structure of human nature, narrow ancient people, from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emphasis on neutralization. The universal principles and general laws contained in the pursuit of lofty fission from modern people.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大为;;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山花;2011年17期
3 赵洋;;感性的超越与当下的顿悟——张彦远“妙悟”观的再审视[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4 吴树波;;宗教休闲的审美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5 伊延波;石莹莹;;审美意识与消费心理的比照阐释[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3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2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卫;;论中国美育研究的当代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凌继尧;解读“大审美经济”[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4 曹利华;审美的感性化倾向[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武汉大学 陈李波;寻求一种融通的可能性[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丁来先;当代美学应往何处去?[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8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邓军海;美育三阶:善感、趣味与境界[N];光明日报;2010年
9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曹晖;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海燕;人性结构及审美在人性建设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海;自由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平华;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学[D];南昌大学;2005年
5 吴匕;美善相乐[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6 汪涛;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琳;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魏安乐;审美与救赎[D];安徽大学;2006年
9 王进;自我的转化与审美主体的生成[D];贵州大学;2006年
10 吴海伦;观: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92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9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