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西方美学后现代反形式论的观念史意涵

发布时间:2018-02-13 11:38

  本文关键词: 反形式 异质性 理性宇宙观 现代物理学革命 理性批判 艺术解体 形式统一性 出处:《人文杂志》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反形式论的思想大背景是具有同质性和统一性的理性宇宙观的破裂,其生成有三大动力: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伟大成就带来的深刻的观念变革、众多哲学学派发起的对传统形而上学整体性的挑战、现代主义文艺的激进的形式革命。反形式论的主要理智力量包括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主旨是怀疑批判以启蒙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方案,反省重估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概念思维、中心情结、本质主义、有机整体、深度模式、人本主义等)、宣扬赞美异质性、混杂性、事件性、现时性、多元性、非同一性,具体表征为无中心、丧失整体感、非确定性、自我意识的危机、缺乏深度等。后现代反形式论斩断与终极本源(数、和谐等)、深层模式(内容与形式二分)、绝对自我的构型力(先验形式)等的瓜葛,使一切传统形式观念有被消解的危险。反形式论含有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合理的文化的深层动机,西方思想面临是否重建形式的统一性的抉择。
[Abstract]:The background of the thought of anti-formalism is the rupture of the rational cosmology with homogeneity and unity, which has three main motive forces: the profound change of ideas brought about by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modern science, especially physics, The challenges to the integrity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initiated by many philosophical schools, the radical formal revolution in modernist literature and art, the main rational forces of anti-formalism include deconstruction, post-structuralism, post-modernism, and Western Marxism. Its main purpose is to doubt and criticize the modernity scheme with enlightenment reason as the core, to reflect on the reappraisal of western rationalist culture (conceptual thinking, central complex, essentialism, organic whole, depth model, humanism, etc.), and to promote praise and heterogeneity. Hybrid, eventful, present-day, pluralistic, non-identical, characterized by lack of centrality, loss of a sense of wholeness, uncertainty, crisis of self-consciousness, lack of depth, etc. Post-modern counter-formalism of cutoff and ultimate origin (number, number, etc.). Harmony and so on, deep pattern (content and form dichotomy, absolute self configuration force (transcendental form), etc. The anti-formalism contains the deep motive of establishing a healthier and more reasonabl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thought is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whether to rebuild the unity of the form.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基金】: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考索”(项目号:04cz0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田文林;抗拒与变迁:中东经济现代化的多维透视[J];阿拉伯世界;2001年03期

4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何池友;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范导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齐长立;辩证法:马克思怎样改造了黑格尔[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金民卿;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杜云南;;城市·消费·文学·欲望[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冬生;;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看它的两次数理变化及结局[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7 赵慧珍;陈玉洪;;从《野鹅》看清教伦理的负面影响[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刘学军;超越传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玉玲;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史晓玲;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透视[D];苏州大学;2001年

4 白旭东;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反思与当前主导文化精神的确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李炜;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池莉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杜娟;死与变:论弗·伍尔夫小说中的存在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丁社教;生产力价值论[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10 储继红;永恒的潜在的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中;;空间、语言与生存——福柯生存美学的一个视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文前;试论“视域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508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08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2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