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壮美与西方崇高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 壮美 阳刚之美 崇高感 朗吉弩斯 审美主体 感性形式 感性生命 理性力量 对象 西方 出处:《小说评论》2010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在许多文献资料上或权威教材上都会这样写到":崇高又叫‘壮美',相当于我国古典文论中的阳刚之美",①(P186)可见中国的许多美学学者在对壮美与崇高的讨论中,只注意到了二者的共性而忽视
[Abstract]:In many documents or in authoritative textbooks, it will be written like this: "sublimity is also called magnificent beauty,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beauty of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t can be seen that many aesthetic scholars in China are discussing the beauty of greatness and sublimity. Only noticed the commonness of the two and ignored them.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明慧;论崇高[J];大连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2 黄艳兰;;崇高与壮美:中西两种审美范畴的异同[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9年
2 林佩璇;《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鹏飞;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D];辽宁大学;2009年
4 邱正伦;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5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路晨;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林宽;中国家族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娄晓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研究(1900-1930)[D];复旦大学;2009年
9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10 韩玉洁;作家生态位与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生态意识[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鹤;启蒙视野下的德国早期浪漫派[D];湘潭大学;2009年
2 莫小红;蔡元培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D];湘潭大学;2009年
3 唐卫;一份有限的观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沈伟棠;当代消费文化的审美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晓梅;原生态艺术现象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秦芬;宗白华富于生命情调的意境美学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郑宗伟;严复政治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海燕;文化的反思:《道德经》三译本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保定;李商隐永乐闲居诗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海环;论张承志小说的民族特性[D];延边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艳兰;;崇高与壮美:中西两种审美范畴的异同[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2 季水河;;崇高与壮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J];齐鲁艺苑;1992年02期
3 刘媛媛;;孔子的“大”和“壮美”与西方“崇高”美学的异同[J];理论建设;2006年04期
4 刘艳丽;既悲且壮——浅论曹操诗歌的风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孙文清;壮美,郭沫若历史悲剧的风格[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6 武彬,武浩;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7 郭院林;俊异意象背后的悲情——试析杜甫的《雕赋》与《天狗赋》[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陈丽英;人的魅力与神的威严——李白诗歌的壮美与西方艺术的崇高之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洪凤桐;崇高与崇高感[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02期
10 刘珂;试论牛汉新时期的诗歌创作[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关系[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孙秀玲;张薇;;一树梅花百首诗——自然美的多样性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和谐统一[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黎林;;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悲剧精神之差异及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命运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鹏;;测井曲线图形处理软件[A];“南方复杂地层井筒新技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俊;徐世有;方英舟;李志新;;如何用WINDOWS脚本实现自动发报[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9 李净;蔡丽;杨俊武;钱旭;谭得健;;软构件在煤矿DCS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李世平;赵大炜;;HP—VEE计量平台研究[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光弟;英雄伉俪 壮美人生[N];人民日报;2001年
2 王干;追求壮美[N];人民日报;2002年
3 王迅;壮美的古文明之旅[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徐茂昌;起步沉重,但很壮美[N];解放日报;2001年
5 方长安;作品的崇高感哪里去了[N];光明日报;2002年
6 ;阳刚之美与大家气派的呈现[N];美术报;2006年
7 梁栋;网络社会的壮美与孤寂[N];光明日报;2001年
8 汪敏华;阳刚之美“种”出来[N];解放日报;2008年
9 董强;和谐文化与阳刚之美[N];解放军报;2008年
10 凌行正;努力追求军旅散文的阳刚之美[N];解放军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新华;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2 程华农;面向智能体的化工过程运行系统分析、模型化和集成策略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3 刘尚明;绝对价值观念如何可能?[D];复旦大学;2005年
4 阮文善;类型学视野中的同一、差异与相似[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雪梅;中学向量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智跃;颓圮的边界与生命的回响[D];苏州大学;2006年
7 舒红霞;宋代女性文学审美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常俊玲;回返审美之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10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华兵;感性生命的艺术扩写——莫言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夏榕;文学思潮研究的对象与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叶志宏;司法认知对象初探[D];武汉大学;2004年
4 刘芳芳;李白诗歌英译比较研究的美学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郭颖;论诗歌翻译中的审美要素[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丁洁;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关系[D];苏州大学;2006年
7 王立燕;介词“朝”、“对”的可替换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琦婷;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孟大勇;基于CORBA的分布式体系结构的合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磊;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09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09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