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发生角度看康德对美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美 美感 审美发生 美的价值 生命的动力和向力 出处:《学术界》2010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康德美学从反思判断到目的论判断虽然是从认识论上推导的,但其现象还原过程却蕴涵着审美发生的理路。这就是:生命的有机统一——自然的合目的性(美的形式)→主体的合目的性——超自然之上的使命崇高。自然的有机联系使生命从自然的律动和形式选择活动中继承了动力和向力,又在这两种因素融合成的形式感中加入了理性和想象力,美感便潜化为正向引力。如果把美感的生命发生过程分为四个感性阶段,则生命的感受超越直感刺激和形式的程式化束缚;生命被对象唤醒而获得的理想目标、形态、价值内化为境界;使人的生命意识空间趋向无限,是第四感性。这样不管是自然美的反观、艺术美的创造,还是社会美的诉求,都共同被生命活力导引的"美的理想"铸成为生命的目标。自然依据其形式美塑造的人类渴望升华并能构建符合自然形式美的和谐的社会生活是自然的目的,也是从审美发生上需要确证的观念。
[Abstract]:Kant's aesthetics from reflective judgment to Skopos judgment is derived from epistemology, but its phenomenon reduction process contains the rational way of aesthetic occurrence. This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life-the nature's purposeful nature (the form of beauty). 鈫扵he objective of the subject is the sublime mission above the supernatural. The organic connection of nature makes life inherit power and direction from the activities of natural rhythm and form selection, and adds reason and imagination to the sense of form that these two factors merge into. If the life process of aesthetic feeling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ceptual stages, then the feeling of life transcends the direct stimulus and the formalized bondage; the ideal object, form, which life is awakened by the object, Value is internalized into the realm; the space of human life consciousness tends to be infinite, which is 4th sensibility. In this way, whether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natural beauty, the creation of artistic beauty, or the appeal of social beauty, "the ideal of beauty", which is guided by the vitality of life, is the goal of life. The purpose of nature i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 life that conforms to the beauty of nature, which is based on the human desire to sublimate and be abl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 life, which is shaped by its formal beauty. It is also a concept that needs to be confirm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esthetic occurrence.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强;;美是生命活力的表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4期
2 徐碧辉;;情本体——实践美学的个体生存论维度[J];学术月刊;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9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8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立军;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磊;个人数字产品设计的模糊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彭锋;“自然全美”及其科学证明──评卡尔松的“肯定美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潘知常;再谈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J];学术月刊;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宏;论艺术的审美发生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2期
2 邹广文;超越意识与审美发生[J];中州学刊;1988年03期
3 李丕显;审美发生研究提纲[J];文艺研究;1990年02期
4 邵中云;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简评李丕显《审美发生学》[J];济宁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5 李欣复;审美发生广义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6 中云;开拓创造 标举新帜──李丕显美学观略论[J];临沂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7 李志宏;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审美认知的决定作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李欣复;审美发生学的哲学逻辑起因动态立体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9 邹跃进;论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的审美发生[J];艺术探索;1993年02期
10 崔占华;论审美发生的基础[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洁;;加强中国传统审美设计研究——走向21世纪的中国美学的重要工作[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杨碧聪;;公路美学理论在桥梁设计中景观美学价值的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娟;;躯体进化特征与审美功能探讨[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杨碧聪;;公路美学理论在桥梁设计中景观美学价值的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斌;;医学审美在脂肪抽吸术中的应用[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目;中国女性审美发生三大变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高京;美是人类最壮丽的诗篇[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晓塘;当同事成为一门学问[N];经理日报;2003年
4 刘启文;书画为居室添彩[N];中国水利报;2000年
5 ;谁与历史同行[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叶隽;耶利内克:“恶”还是“美”?[N];北京日报;2005年
7 韩国榛;有容乃大[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邱丽宁;凝聚在月夜的情怀[N];青海日报;2001年
9 兆言;“千金一笑”可夺国?[N];中国工商报;2004年
10 科时;新女性消费六大热点[N];河北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庆杰;宋明理学美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5年
2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学斌;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早;对品牌神话效应的审美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2 孔莉;文学创作与审美发生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可文;恐怖镜像的审美愉悦[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洁莹;论汶川地震报道的人性美[D];新疆大学;2010年
5 许作秀;文化禁忌与审美[D];鲁东大学;2012年
6 黄一;跨文化语境中审美发生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董友;荀子审美心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高海平;刻漆艺术美的体验与再现[D];苏州大学;2010年
9 匡妥;从受众体验看科幻电影的审美效应[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10 侯娇姣;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画的现代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1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1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