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李渔生态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8-02-16 08:22

  本文关键词: 主体间性 李渔 闲情偶寄 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 人类中心主义 人生态度 审美观念 出处:《文艺评论》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典美学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和主体间性的哲学思维。在此境界中,世界是人的交往主体,审美是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交互感应的结果,自我与他我互相尊重,交融契合,彼此无间。这一主体间性思维在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那里,成为一种自觉追求。李渔《闲情偶寄》除关涉戏曲理论
[Abstract]: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has formed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nd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this realm, the world is the subjec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aesthetic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lf subject and the other subject. Self and he and I respect each other, blend with each other. This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opera there, Li Yu became a conscious pursuit.
【作者单位】: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扬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化: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中;;重复、断裂与自我的逃逸——当代中国小说的后现代姿势[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张晓婉;李诠林;;超文本、超网络的多媒体诗歌实验——论毛翰PPS格式音画诗歌创作的美学特征[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金路杰;;宗白华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超越之思[J];美与时代(下);2012年04期

4 李岳川;;近代岭南建筑的审美文化探析——读《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J];南方建筑;2012年06期

5 张中;;审美及其超越:从直觉到自由[J];文艺评论;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平川;“中马”文论概念体系的形成与“苏马”文论渊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承洲;;商业型文人与文化型商人——李渔的人生角色[J];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04期

2 沈新林;;李渔园林美学思想探微[J];艺术百家;2007年02期

3 萧欣桥;;李渔生平和著作——写在《李渔全集》出版之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4 杨顺仪;;李渔是明代人?[J];咬文嚼字;2009年10期

5 冯杰;;浅论李渔的工艺美学思想[J];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03期

6 蓝星;李渔的园林美学[J];阅读与写作;2002年12期

7 施新;;论李渔的休闲美学思想[J];名作欣赏;2006年22期

8 姜光斗;闻之;;谋有道之生的李渔[J];文史知识;2003年08期

9 王功龙,刘东;李渔的居室美学思想[J];美与时代;2005年03期

10 杨春时;林朝霞;;席勒: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美学的开拓者[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岳毅平;;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探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5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冈晴夫;;李渔与平贺源内——日中“戏作(Gesaku)”之比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锐;李渔的闲适[N];财会信报;2005年

2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3 金启;李渔饮食养生观[N];保健时报;2006年

4 潘向黎;壶嘴的曲直是非[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5 王若愚;李渔保健养生观[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h,

本文编号:1515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15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c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