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美学问题探疑
本文关键词: 美学思想 戏剧表演 布莱希特 陌生化效果 叙述法 距离说 戏剧理论 表现主义 亚里士多德 社会行动 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探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时,需要将摹仿与表现、写实与写意、体验投入与理性控制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加以区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及其对"叙述法"的强调奠定了现代表现主义戏剧的基础,但他主张理性控制的"距离说"和强调社会功用的戏剧功能论则与表现主义美学格格不入。布莱希特的"距离说"借鉴自狄德罗等人的理性控制理论,它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表现派","体验论"则不能简单地称为"反表现派"。在探讨布莱希特美学思想时,需要防止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化为"表现派"、"社会行动戏剧"、"回归西方传统"等做法。
[Abstract]:In discussing Brecht's aesthetic thought, we need to imitate and express, realistic and freehand. Different levels of experience investment and rational control are distinguished. Brecht's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and its emphasis on "narrative method" lay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expressionist drama. However, he advocates that the "distance theory" of rational control and the drama function theory emphasizing social function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expressionist aesthetics. Brecht's "distance theory" draws lessons from the theory of rational control of Diderot and others. It can not simply be summed up as "expressionism", "experience theory" can not simply be called "anti-expressionism". There is a need to prevent Brecht's drama theory from being simplified into expressionism, social action drama and a return to Western tradi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南京大学{9川良一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02002-11-02)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田皓;当代文学媒体化生存论略[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3 王长才;诗歌写作中的灵感与抽象思维——瓦雷里诗学一瞥[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4 王雪梅;英语语感的内涵[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5 赵胜;艺术设计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朱玲;“修辞立其诚”: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兼与古希腊修辞理论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郭岩,张颖;旧梦终结 新梦诞生——探析《推销员之死》的悲剧魅力[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2期
8 刘丽平;李商隐七律用典的结构方式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9 马生龙;论艺术陌生化反叛现实的功能[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朱良;论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影响[J];高教论坛;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玉石;;郭沫若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上)[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2 王刚;戴端;;后消费时代的产品设计特征[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侯凤仙;叶宛茵;;浅议我国品牌成衣的色彩策划[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管少平;;设计:回到disegno再出发[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6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丽;元杂剧“悲剧说”辨析[D];苏州大学;2003年
2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宗成河;早期尼采的政治哲学[D];复旦大学;2004年
5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6 程丽蓉;对话场景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D];四川大学;2004年
7 洪治纲;反叛与超越[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9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易勤华;戏曲诗性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衍明;自然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锦;试论报纸新闻传播的审美系统构筑[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东;论古典悲剧审美的理性取向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阎琨;从中国话剧的误区与反拨中反观戏剧的“综合”课题[D];厦门大学;2002年
5 曹海峰;试论电影观众的接受之维[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邓素文;走进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理性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胡秀丽;融合与冲突[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8 季平;论网格式布光方法[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9 郭淑敏;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论苏珊·朗格之艺术新界定[D];河北大学;2003年
10 朱锦华;李渔戏曲理论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皮朝纲;庄子美学思想管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迈·罗默 ,宫竺峰 ,孙雨;现实的表象[J];世界电影;1980年05期
3 黄药眠;亚里士多德的美学[J];哲学研究;1980年04期
4 陈元晖;王国维的美学思想[J];哲学研究;1980年05期
5 陈元晖;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续)[J];哲学研究;1980年06期
6 姚全兴;论蔡元培的美学和美育思想[J];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7 戴平;美学研究道路漫议——批判姚文元的美学观所得[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8 王子野 ,莫姆疆;拉法格的美学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3期
9 缪俊杰;深入探讨刘勰的美学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0年05期
10 ;必须重视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资料[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山东;曾玉章;;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与刘勰《文心雕龙》语言风格论美学思想比较[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周锡山;;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美学思想[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郭兴良;;金圣叹美学思想在评点《水浒》中的体现[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许祖良;;张彦远的绘画美学史贡献[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潘必新;;美,自由的生命表现之花——马克思美学思想新探[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应必诚;;《巴黎手稿》与美学问题[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王向峰;;略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问题[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修倜;;论列宁的喜剧美学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周忠厚;;后记[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英子;中国玉雕的意境之美[N];中国矿业报;2000年
2 缪迅;我国首部研究“乔伊斯”专著问世[N];联合时报;2000年
3 石万钦;让盆景艺术走向大众[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4 斯加;晋剧“男梅”第一人[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5 王文胜;文学艺术的人学解析[N];文艺报;2000年
6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肖峰;扮演你期望的角色[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雷淑 杜方泉;为了祖国的荣誉[N];云南日报;2000年
8 邓晓芒;哲命诗魂化典辞[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郝京清;21世纪文论走向:新的综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苗建华;古琴与佛学[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奎河;绵延与积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D];四川大学;2003年
4 李裴;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李珉;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龚黔兰;信仰与美——回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10 蔡同军;普罗米修斯的火种[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林春;生命的皈依与迷途[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马衍明;自然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吴宁;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汪涛;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6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尹洪兰;太极拳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莲英;论李渔小说“机趣”艺术[D];郑州大学;2001年
10 郭玉生;欧洲中世纪美学思想个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17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1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