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生态美学的几点问题

发布时间:2018-03-02 20:28

  本文选题:生态美学 切入点:环境 出处:《东岳论丛》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探讨生态学在审美价值论证中的运用为例,通过梳理生态美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韩裔美籍学者高主锡和中国学者程相占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观照,可以看出,二者在把生态学与美学联结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概念性错误和研究方法的误用。环境的各种价值包括生态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我们希望这些价值能理想化地互为补充,但同时,我们必须接受它们的差异性,简单地用生态美学或生态伦理学的方式坚持其互补性丝毫不能解决其差异性,没有什么先验必然性确保这些价值和谐共存。没有哪一种价值一定在某一特定的复杂环境问题中占据主导,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构成一个规范性复合体,其相对的重要性由当时情况的特殊性质和进行评价的人的判断所决定。更恰当的做法是,为每一种价值在环境体验和认识中所做的重要贡献争取尊重和认可,包括伦理的、科学的/生态的和审美的。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y in the demonstration of aesthetic value as an example, through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theory, especially the Korean American scholar Gao Yuxi and the Chinese scholar Cheng Xiangzhan, it can be seen that, In the process of linking ecology and aesthetics, there are some conceptual errors and misuse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various values of the environment include ecological value, ethical value, aesthetic value, and we hope that these values can be idealized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accept their differences, simply using ecological aesthetics or ecological ethics to insist that their complementarities can not solv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lightest. There is no transcendental necessity to ensure that these values coexist harmoniously. There is no value that must dominate a particular complex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in most cases they constitute a normative complex. Its relative importance is determined by the particular nature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judgement of the person conducting the evaluation... more appropriately, it is to gain respect for and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hat each value makes in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including ethical, Scientific / ecological and aesthetic.
【作者单位】: 美国长岛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分类号】:B8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程;;第四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会议综述[J];哲学动态;2008年06期

2 曾繁仁;;“生态美学”专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鹿彬;;何谓“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J];长城;2010年06期

4 徐恒醇;生态美放谈——生态美学论纲[J];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10期

5 王玉兰;简论中国古代天道观对生态美学的启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吴承笃,徐瑾琪,叶莎莎;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综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9 陈立群;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庆本;;国外生态美学状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提纲[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皓;;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沉重话题[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9 曾繁仁;;走向更加深入和成熟的我国生态美学研究[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10 袁鼎生;;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汉儒 黄孝谋;广西民院“生态美学”绽放异彩[N];广西日报;2005年

2 吴承笃;生态美学的新译介[N];文艺报;2010年

3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潘一峰;打造产业人才生态美学高地[N];杭州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唐景莉;生态美学:注重人与自然整体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彭立勋;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N];光明日报;2002年

7 李晓林;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N];光明日报;2005年

8 王杰;生态美学研究领域上的独特声音[N];广西日报;2005年

9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10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2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翟鹏玉;对生与环进—花婆信仰中的壮族审美生发图式[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58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58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6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