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的视域融合与当代美学发展趋势
本文选题:生态美学 切入点:视域融合 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古代和谐美与近现代崇高美体现了审美的双重视域———整体性视域和主体性视域。生态美学在生态文化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基础上实现双重视域的融合,它从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交互性自组织演化以及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自组织演化理论出发考察生态美的内涵和特性,将生态美理解为和谐美与崇高美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伴随着近现代美学向生态美学的转型,当代美学思潮呈现出两种美学思潮交汇的趋势,一是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经由后实践美学(主体间性美学)向整体性美学发展,二是整体性美学力图形成新的理论维度,容纳主体性美学的内涵。两种思潮交相融汇,体现了整体性美学与主体性美学视域融合的趋势。
[Abstract]:The ancient harmonious beauty and the modern sublime beauty embody the aesthetic dual horizon-- -'s view of the whole and the subjective horizon. It examin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beauty from the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itself, the interaction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between the systems and the cooperative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theory of the subsystems within the system. The ecological beauty is understood as the unity of harmonious beauty and sublime beauty, the unity of purpose and regularity, the unity of emotion and rationality,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modern aesthetics to ecological aesthetics. The trend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ought shows the intersection of two aesthetic trends. One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subjectivity aesthetics) to holistic aesthetics through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inter-subjectivity aesthetics), the other is that holistic aesthetics tries to form a new theoretical dimens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trends of thought reflects the trend of integration of holistic aesthetics and subjectiv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
【基金】: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立群;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薛永武;康德崇高美之我见[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薛富兴;美是和谐——周来祥美学论略[J];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2期
4 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王俊;余虹;;论生态美学思想及当代诠释[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梁冬华;;认识论·本体论·社会学——论国内美学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的三种立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甄暾;;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认识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5 简圣宇;卢志红;;此在的时间性——再析民间歌谣《妄想谣》[J];歌海;2009年01期
6 王庆卫;重释“尺度”:实践美学与生态观念兼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陈立群;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8 刘超;;从生存论到存在论——评杨春时的美学理论[J];东南学术;2012年03期
9 刘岳琪;;论动画电影“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生态美学内涵[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丁筑兰;;黔东南苗族审美文化与宗教互动关系研究——生态美学的视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溯源;;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价值观[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2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惠;荒野哲学与山水诗[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李剑;土地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小辉;“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文杰;沈从文作品的古典和谐美[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齐雪梅;出版品牌的美学品格[D];北京印刷学院;2004年
5 邵丰;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强东红;妙悟说的现代转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志军;论美学的生态存在论转向及其深度审美诉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士荣;语文新课程生态课堂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乔沙;生态美学的性质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亭;论《格萨尔王传》的生态美学思想[D];西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正平;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刘恒健;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兼与张世英先生商榷[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3 刘恒健;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刘恒健;;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比较探源——兼与张世英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199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宜海;;生态美学视野下美的本质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2 孙艳;;被“设计”出的生态美——解读日本base valley建筑[J];美与时代(上);2011年06期
3 李健;;浅谈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4 姜英超;王继伟;;鱼玄机及其诗研究综述[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郑艳阳;;从译者的主体性看法律文化误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6 裴慧利;李俊灵;;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角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高强;;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西自然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宋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9 于永顺;孙海龙;;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文艺理论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黄忠辉;;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探索[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森林;;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庄柏泉;王吉;;探索主体性教学规律[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4 王学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回归及其法治意义——“5.12地震”展现的行政法治化契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李红霞;;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罗忠;;数学教学凸现学生主体性刍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薛勇民;王凤华;;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吕高远;;构建教师校本教研主体性平台,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鲁献慧;;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3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韦鹏雁 本报通讯员 田达欢;生态美学研究的范例[N];广西日报;2011年
5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曾繁仁;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N];人民日报;2009年
7 吴承笃;生态美学的新译介[N];文艺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周承雪 实习生 韩璐 周子祺;“保护工作要保持整体性延续性”[N];北海日报;2011年
9 李娟;谈谈朗诵教学的活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10 张元端;生态美学与住宅创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2 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黄丹麾;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谢英;区域体育资源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3年
6 虞又铭;多维的棱镜[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善平;资本主体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9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生富;150MN锻造液压机本体组合结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中林;阐释学角度的翻译客观性和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陈宋洪;翻译:在永恒诠释的途中[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巧玲;主体性开放式动态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董娜;试论当前高校德育中的主体性和规范性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邹尚非;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控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文正;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瑞玲;论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D];苏州大学;2005年
8 李好志;高中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光强;课堂文化中学生的主体性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再思考[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59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59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