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性:中国美学古今会通的现实途径
本文选题:美学 切入点:边界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学的多元发展及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拓展,一方面为美学的复兴带来了新的前景,另一方面也因理论的失范而陷入重大的存在危机。据此,重新厘定美学的学科边界,并在此基础上为多元并存的美学重建理论共识,就成为防止美学在无序扩张中自我取消的必然选择。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专家,以笔谈的形式探索在中西之间、古典与现代之间、审美文化与美学的固有范式之间建立美的基本共识的可能性,冀为建立全球化时代的美学整体观累积理论共识。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and its expansion into the field of daily life, on the one hand, bring new prospects for the revival of aesthetic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falls into a major existential crisis because of the theoretical anomie. To redefine the subject boundary of aesthetics, and on this basis to re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consensus for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aesthetic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event aesthetics from cancelling itself in the process of disorderly expansion. For this reason, the journal has invited several exper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the basic consensus of beau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between classical and modern, between aesthetic culture and the inherent paradigm of aesthetics, in order to build up the theoretical consensus of aesthetic holistic view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建锋;;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概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2 周子乔;反思当代中国美学之哲学基础[D];湖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崇杰;;美学:边界与超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牛宏宝;;美学的场域转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李天道;刘晓萍;;“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6年10期
4 彭锋;;跨文化美学与美的共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张静;;试谈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研究的状况与命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6 余开亮;;新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六十年[J];河北学刊;2009年02期
7 王南n\;知识经济时代的民族文化[J];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11期
8 景海峰;儒学在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9 张静;全球化与社会发展研究的视角转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5期
10 马云驰;全球化与信息时代伦理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于子桥;;全球化延伸:从全球到地方(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3 关振忠;;钱箱的全球化与本地化之路[A];第四届(2011)中国商业信息化行业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商业信息化技术展览会会刊[C];2011年
4 Gerardo Rocha;;大学,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Tan Chung;;美好新世界与中国的未来:有限的全球化与无限的全球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马莉;肖光来;;运动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转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Edward Kus;;挑战,责任,理想—青年应对可持续的未来与全球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8 张国有;;全球化发展中非主力竞争集团的战略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赵志英;;中国体育美学研究现状与未来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10 双余;;品牌特征、价值和商标及全球化、本土化[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建波;解读全球化[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陈炳才;第三只眼看全球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巴曙松;全球化金融必须全球化监管[N];南方日报;2009年
4 记者 易明灯;北京全球化程度世界第九[N];北京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沈威风;小成本的全球化[N];经济观察报;2009年
6 晓布;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文化内涵[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丁力;区域化先于全球化[N];经济观察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美国打退堂鼓 全球化倒退之忧隐现[N];国际商报;2010年
9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黄亚生;全球化与经济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1年
10 刘昕;拒绝全球化代价更大[N];国际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勇;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5年
2 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D];复旦大学;2005年
3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4 赵苏妙;篮球运动之美学阐释[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饶淑莹;世纪之交的帝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唐志红;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8 方敏;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斌;中国与美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自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初探[D];西南大学;2007年
3 吕冠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李杰英;东亚政府改革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与借鉴[D];山西大学;2007年
5 周荣艳;浅析跨文化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丹;土家族木制家具美学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单永军;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的美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宁香;论全球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反思[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郑文胜;经济全球化下的台湾中小企业的因应之道[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程云华;虚拟工业设计及其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97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9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