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的美学阐释及其现代意义
本文选题:中国古典美学 切入点:善 出处:《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善”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含义较广的美学范畴,用于文学领域,因论及的对象、范围和论者的审美态度不同,其具体所指,时有变化。中华民族尚“善”的意识与观念源远流长,人们对“善”的追求,不仅源于生活伦理道德的需求,还源自文学艺术审美的需要,是人类崇高的精神支柱。综观前人对“善”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研究某一单一的领域,或是从哲学、伦理学的范畴的角度研究“善”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或是从审美的角度讨论“真、善、美”的关系问题。然而,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善”这一美学之魂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尚存在深入研究的余地。本文将试图从儒、道、释三家互动的文化事实出发,针对当前“善”的研究现状,采用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善”的内涵及文化渊源进行一番梳理之后,集中阐释美学范畴“善”在中西美学思想中的内涵、区别及其内在联系,并辩证地分析美学范畴“善”的现代意义,探寻其当代生命力及与当代美学接轨的可能性。
[Abstract]:"goodness" is a broad aesthetic category in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which is us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 of "goodness" in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People's pursuit of "goodness" originates not only from the needs of life ethics but also from the need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It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human sublimity.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good" are confined to a single field, or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g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ethics. Or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However, on the whole, people do not deeply study the soul of "goodness", and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cultural fac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hree schools, and in 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goodness",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vertical combing with horizontal comparison, after comb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origin of "goodnes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distinction and internal relation of "goodnes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thoughts, and dialectically analyzes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goodness" in aesthetic category, and explores its contemporary vital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onnecting with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家瑞;;百善孝为先——浅析“孝”在善书中的表现形式[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杨少波;;苏格拉底和孔子的生死观[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张海峰;;浅析统筹兼顾法在航道实践中的应用[A];2011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一直;何为“善读书”[N];杭州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玉滑;“善小而为”见大义[N];光明日报;2011年
3 田泓;不“慈”不诚,何以为“善”[N];人民日报;2011年
4 顾德宁;善款须“善”用[N];新华日报;2011年
5 高初建;“善”之为善[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6 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打造“善待”文化 发展百年老店[N];工人日报;2011年
7 王阿方;学习顾瑛的“乐学”与“善学”[N];人民公安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伟;“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N];工人日报;2011年
9 张霖伟 本报记者 于陶明;从“慎言”到“善言”[N];边防警察报;2011年
10 李记;代表委员要“敢言”还要“善言”[N];佛山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岩;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的美学阐释及其现代意义[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2 刘凌峰;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善”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马琴;解读《海神丸》里的“善”与“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艳春;俄汉语言文化中“善”、“恶”观念的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5 田彩云;尽“美”尽“善”[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崔灏镔;《山西青年报》“善”文化传播效果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99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99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