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与形态张力中的世界美学多样性
本文选题:世界美学 切入点:多样性 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学既是哲学也是形态学。世界美学的多样性应该是美学体系的多样性。美学体系的多样性包括并主要体现在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范畴之间的张力性结构上。美学思想总会体现在审美形态范畴上,审美形态的研究也会影响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对美学原理的修正。目前世界美学在多样性问题上尚处于非对称的错位发展状态。世界美学的多样性,应该是普适的美学原理、美学思想与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审美形态范畴的统一。东方独特的审美形态的发现,不仅说明审美形态研究之于民族美学的重要性,也暴露了西方美学存在的片面性和以偏概全,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对东方审美形态范畴的深入挖掘已经在局部对西方美学原理形成挑战和突破。在当今世界美学格局中,虽然中国美学的审美形态研究正在走向深入,但在主义的建构方面还严重缺失,填补这些缺失,将成为中国美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理想的、健全的世界美学多样性的率先垂范之举。健全的美学多样性,需要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主义与形态之间、普适性与独特性之间、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保持平衡和张力。别现代主义美学主张当代美学需要世界胸怀,既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遮蔽非西方的审美形态范畴,也不能囿于狭隘的民族美学观念仅仅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和不同而拒绝美学原理和美学上的主义建构,相反,要在深入研究审美形态的基础上,建构具有普适性的美学原理、美学流派和主义。
[Abstract]:Aesthetics is not only philosophy but also morphology. The diversity of world aesthetics should be the diversity of aesthetic system. The diversity of aesthetic system includes and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tension structure between aesthetic thought and aesthetic form. The thought of learning is always embodied in the category of aesthetic form. The study of aesthetic form will also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aesthetic thoughts and the revision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At present, the world aesthetics is still in a state of asymmetric dislocation on the issue of diversity. The diversity of world aesthetics should be a universal aesthetic principle. The discovery of the unique aesthetic form in the East not on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of aesthetic form to national aesthetics, but also exposes the one-sidedness and generality of western aesthetics.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 deep excavation of the category of oriental aesthetic form has challenged and broken through the western aesthetic principles in part. In today's world aesthetic pattern, although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form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going deep,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serious lac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ctrine. To fill these deficiencies will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it will also be an example of the ideal, sound world aesthetic diversity. There is a need for balance and tens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between doctrine and form,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uniqueness, between cosmopolitanism and nationalism. Neither can Western centralism be used to obscure the category of non-western aesthetic forms, nor can narrow national aesthetic concepts reject aesthetic principles and aesthetic construction just to show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differences. On the basis of deep study of aesthetic form, we should construct universal aesthetic principle, aesthetic school and doctrin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别现代语境中的英雄空间解构与建构问题研究”(15BZW025) 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重点学科项目(A-7031-15-001014)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能强;美学和艺术在对话时代[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J];写作;2004年23期
3 曲家祥;;关于构建权力美学理论体系的设想[J];大庆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骆冬青;;心灵美学绪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王雨;;略谈“美”范畴与美学基本体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6 王玮;喜剧美学理论中一个经典命题的探讨[J];社会科学;1983年06期
7 李准;美学理论要面向文艺现实——对美学研究的一点建议[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8 吕品田;;读《艺术家的美学》[J];读书;1989年12期
9 高连峻;;美学作为方法论[J];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4期
10 蒋孔阳;“万紫千红才是春”——序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J];当代文坛;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曾建平;;知识产品与美学在知识经济中的整合——关于“美学经济"命题的论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马莉;肖光来;;运动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转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张丹飞;市场呼唤新型美学教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3 贾立钢;认识“企业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4 滕守尧;序《通俗美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维安;美学第三次大讨论条件具备[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王洪岳 谭好哲;吴炫对美学的“否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纪尧;和谐派美学的创立者[N];光明日报;2003年
8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9 刘成纪;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10 刘金祥;遭遇泛化后,美学何以自省?[N];中国艺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昌飞;阿多诺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凯军;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韵祺;简Z溕⑽牡乃劳雒姥骄縖D];华侨大学;2015年
2 曹元甲;生存美学视域下梁启超趣味主义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一凡;敦煌舞剧的接受美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艳梅;《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翻译报告[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婷婷;当代神经美学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贾秀秀;休闲美学及当代价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卢志强;“消逝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简显鹏;美学与革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崔璨;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1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01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