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从中国美学的眼光看当代西方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发布时间:2018-03-16 04:13

  本文选题:日常生活审美化 切入点:艺术家 出处:《文艺研究》2009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在意象。艺术也是向人们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审美感兴)。美和艺术(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精神家园。本文从植根于中国美学的这种基本观点出发,对当代西方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包括自然美、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艺术的终结"及"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Abstract]:Beauty in image. Art also presents a world of images to people, thus making the audience feel beautiful. Beauty and art (image world) are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finiteness of "self" and the substantive transcendence of "thing". From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rooted in Chinese aesthe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hot issues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aesthetics, including natural beaut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rt and non-art, the end of art an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are discuss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04JJD720003)成果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季欣;;关于构建审美经济学的设想——凌继尧先生访谈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鸥贤;;解读——丹托“艺术的终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王力可;;文学突围——读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与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3 赵丹凤;;论艺术的终结——以杜尚的作品《泉》为例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4 韩晗;;谁的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学史何为?——兼谈文学“当代性”诸问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杨丽娟;;荒诞派戏剧的成就与局限——尤奈斯库的《头儿》漫论[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6 马美玲;隋丹丹;;艺术终结论:主体性丧失后的困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1期

7 尤志国;如何用现代声乐理念理解“三种唱法”[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8 张志春;张影舒;;服饰源于图腾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陈星灿;;红山文化彩陶筒形器是陶鼓推考[J];北方文物;1990年01期

10 阎建国;普列汉诺夫与托尔斯泰艺术观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东东;;天真与世故: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从西川、王敖的争论谈起[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廷信;;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2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4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亚民;罗杰·弗莱形式—文化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雍青;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8 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郭玉琼;戏曲与国家神话[D];厦门大学;2007年

10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小新;从读图的角度谈数字图像在油画创作中的可行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焰;国产古装大片潮:消费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审美表征[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王春辰;走向多元主义的艺术视野[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6 王晓炜;均衡·对称——汉语成语的特性与汉民族审美意识[D];内蒙古大学;2004年

7 吕林蓉;荒诞: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裂变与表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温洋;雕塑与建筑—雕塑艺术中的建筑联系[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9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马大勇;后现代主义文本观对壁画创作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生坚;;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 张兴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后现代性——电视媒介与当代审美文化变革[J];电视研究;2010年11期

3 张春梅;;日常生活“商品符号化”还是“审美化”——一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义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倪进;;时尚奢侈品与艺术断想[J];文艺争鸣;2010年08期

5 张晶;;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审美感兴的触媒[J];文艺争鸣;2010年13期

6 张松鹤;;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合理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7 于显凤;;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含义的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8 宋世明;;“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求是学刊;2006年03期

9 张勤;;论侗族日常生活审美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10 陆扬;;艺术抑或观念?[J];艺术评论;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李光荣;;闻一多的艺术家气质及其兼政经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5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吕智敏;;论“源”与“流”的辩证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陈康生;;毛泽东美学思想初探[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8 殷曼i_;;从艺术体制看艺术家的创造性[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夏昭炎;;艺术和艺术家的“头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10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让大众和设计师一起“出位”[N];深圳商报;2007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马泉艺邋(回族);当今审美变形之我见[N];文艺报;2007年

4 刘晓琳;鸡与蛋的辩证[N];美术报;2007年

5 实习生 徐家玲邋记者 严长元;上苑艺术馆的理想与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7 马越;宋庄艺术大跃进[N];财经时报;2007年

8 李宁;张晓刚自述:我是负责内心的艺术家[N];深圳商报;2006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周欣;艺术“韩流”闹北京[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郜磊;精微世界见神奇[N];安徽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4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7 常君睿;教育主导的乡土艺术文化变迁[D];西南大学;2008年

8 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卢婷婷;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5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秀玉;网络视觉艺术的美学文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雅敏;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审美意识的渗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罗涛;日常与狂欢[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8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18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8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