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的美学贡献
本文选题:语言批判 切入点:逻辑形式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维特根斯坦是 20世纪影响巨大的哲学家,以他和罗素等人为代表的语言分析哲学引起了西方哲学“哥白尼式的革命”。本文主要考察了维特根斯坦有关“美的”理论,着重分析了他对美学理论的卓越贡献。
[Abstract]:Wittgenstein is a philosopher with great influ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alysis, represented by Russell and others, has caused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western philosophy. This paper mainly examines Wittgenstein's theory of "beauty".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aesthetic theory is analyzed emphaticall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分类号】:B8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R.舒斯特曼;文兵;;对分析美学的回顾与展望[J];哲学译丛;199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理性·反理性·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杨善解;;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张伟;鹿咏;;当前灾区重建过程中的美育重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吴晓霞;;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之言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6 韩茹玉;;浅谈孤独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铁省林;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对话的误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李有华;;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提高翻译教学效果[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王作;《荒原》:鐞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10 周宪;论艺术的哲学意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骆天银;;杜威的民主思想与我国的民主建设[A];“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何菁;;工程活动中的技术风险与企业责任[A];第19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原宝国;断裂:返乡途中的身体狂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进进;对不确定性的召唤:关于批评阐释状态的分析[D];郑州大学;2000年
5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8 杨雄;关于阿多诺“文化工业”及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贝加;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D];汕头大学;2002年
10 魏燕;于无意义中建构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燕杭;;维特根斯坦对常识哲学的批判及其意义[J];学理论;2011年09期
2 马艳红;;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解读维特根斯坦的“使用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方刚;反驳哲学怀疑论的新视角——论维特根斯坦对摩尔反驳怀疑论之论证的反驳[J];学术界;2005年05期
4 李佳畅;;从“语言游戏”说论翻译[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冉志晗;;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语用蕴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寇爱林;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看当代西方哲学的趋向[J];社会科学家;2004年06期
7 李菁;;维特根斯坦与梅洛-庞蒂“语言观”的一种尝试比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1期
8 郭石磊;苏薇;;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J];青年文学家;2010年13期
9 李建国;意义图式与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语言批判”的方法论特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尹鑫;罗曼予;;维特根斯坦“遵从规则”悖论及方法论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彩顺;;法律与“语言游戏”的哲学思考[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钱伟量;;维特根斯坦与技术的后现代策略[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徐英瑾;;对于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政治哲学进路的初步探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健平;;关于语词的理解与对象的命名[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6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的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7 张志芳;;“说不可说之说”——佛教心理学之语言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徐为民;;维特根斯坦的负事实观[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9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语法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为民;;从否定命题看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林合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维特根斯坦的“哥白尼式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记者 杲文川;《维特根斯坦全集》出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江怡(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谁能读懂维特根斯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周濂;“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N];东方早报;2011年
5 高山杉;“大多数当时与会的人都不懂其所以然”[N];南方周末;2011年
6 韩林合;探寻维特根斯坦的永恒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栾利国;没有“问题”就要落伍[N];解放军报;2009年
8 陈嘉映;特立独行的维特根斯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陈嘉映;特立独行的维特根斯坦[N];中国审计报;2001年
10 ;维特根斯坦手稿失而复得[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燕杭;从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到日常化的反思活动[D];浙江大学;2009年
3 楼巍;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胡欣诣;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6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王宇光;维特根斯坦和哥德尔定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殷杰;哲学对话的新平台[D];山西大学;2002年
10 李菁;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存在思想的一种尝试比较[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玉锋;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与认知[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毕康;试析“家族相似”概念[D];西南大学;2010年
3 冯群;从语言游戏看理解的可能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俊飞;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言观[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陈捷;“看”中窥美[D];河南大学;2012年
7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曹峰瑞;维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学哲学中的概念分析[D];山西大学;2010年
9 吕明;维特根斯坦的求真之路及其启示[D];山西大学;2010年
10 章兰芳;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47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4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