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中国审美意识史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18-03-22 11:54

  本文选题:审美意识 切入点:由器到道 出处:《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学史研究应该是美学思想史与审美意识史的互补统一,中国审美意识史是中国美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实基础。对此前辈学者王国维、宗白华、李泽厚、蒋孔阳等曾给予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在具体的中国审美意识史的研究中,我们应当力主器与道的统一,文献与器物的统一,思辩与实证的统一,考古学、历史学与美学的统一,以及多学科和艺术门类研究的纵横交错,并在当代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中实现其现实价值。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should be the complementary unity of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 ide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Jiang Kongyang and other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t and carried it out.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unification of instruments and Tao, the unification of documents and objects, the unity of argumenta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 and archaeology.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aesthetics, as well as the crisscross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artistic studi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its practical value in the unity of contemporary consciousness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项目号11AZD05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锋杰;;论中国当代的创作个性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刘海飞;;王国维与陈寅恪为学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栾成显;;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钟小军;;论曹禺剧作中的悲剧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5 李士奇;;《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6 孟宪丛;;《诗经》中喷涌的激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刘玉玲;;“金石之董狐,文苑之春秋”——金石学的产生及其《金石录》学术价值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8 崔士岚;论《谁家有女初长成》的悲剧性及悲剧层次的深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陈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的新尝试——《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评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肖云;;城市小区园林建造简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莹;;浅谈钢琴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性[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冯时;;郭沫若《金文所无考》补正[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5 王阿军;;编辑学的美学探索[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6 胡宏哲;;《尚书》与早期儒家道统关系考[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沈心敏;王之栎;刘雨川;;试议摩擦学的美[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9 杜勇;;论大禹治水广为流布的缘由[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杰;豫东地区夏商时代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春香;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建军;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房丹;材料营造装饰绘画新语境[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宁;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红岩;孤蓬自振惊沙坐飞[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广明;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袁鸿牧;明式家具与文艺复兴式家具审美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胡南;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风;董润林;;填补我国上古美学史研究空白的力作——朱志荣《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读后感[J];美与时代(下);2010年03期

2 陈望衡;艺术起源的中介及审美意识的产生[J];求索;1985年05期

3 陈池瑜;;从审美意识的角度论艺术作品的主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4 李西建;原始图腾与民族审美意识[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5 陈吉猛;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唐爱华;;魏晋审美理想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08期

7 罗杰;;庄子审美心境探微[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丁秀娟;吴超;;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审美意识[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4期

9 张凤;;从康德美学透视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J];价值工程;2010年28期

10 张玉能;;审美意识与大脑定位[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伶俐;;当代中国青年审美价值观实证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徐书城;;美学方法论改革刍议——马克思主义和美学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吴义伟;;发掘数学美学的教育功能[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公木;;毛泽东美学思想发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日报;2004年

2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3 郑言实;寻找美的奥秘[N];铁岭日报;2007年

4 四川 李祥林;中华美学研究片想[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本报书评人 杨小洲;艾柯与《丑的历史》[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汝信;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学论著[N];人民日报;2008年

7 杲文川;专家学者共话《西方美学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张涵;建构新世纪中西美学的对话框架[N];光明日报;2003年

9 记者 周志飞;张晓梅:全民美育助推和谐社会[N];中国妇女报;2007年

10 记者 田垣;加强美学理论研究 构建中国和谐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2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3 方英敏;先秦美学中的身体审美和身体问题[D];南开大学;2009年

4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6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邵华;论伽达默尔对康德审美意识学说的扬弃[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琴;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4 李燕;魏晋士人的自由审美及其心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玲;从日本人的自然观来考察日本人的美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苏绪丽;中国审美文化“尚清意识”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7 赵立如;审美文化的传播者—常任侠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贾海龙;科学美学方法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福永;从人天关系探荀子生态智慧[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顾俊剑;论先秦蚕丝文化的审美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8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48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3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