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的美学审视
本文选题:消费社会 切入点:消费文化 出处:《学习与实践》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的必然性产物。消费文化注重于意义消费和符号价值的消费,其意义的核心指向是感受和体验性的审美活动。消费文化的审美表现,可以从商品艺术化、消费时尚化、消费景观化、消费文学文本化等四个维度进行审视。消费文化的审美优先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具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揭示和批判其由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的局限性,是美学上的逻辑必然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劳作。
[Abstract]:Consumer 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consumer society. Consumer culture focuses on the consumption of meaning and symbolic value, 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aesthetic activity of feeling and experience.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onsumption fashion, consumption landscape and consumption literature textualization are examined. The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of aesthetic preference of consumer culture have certain limits. Therefore, it is revealed and criticized by history, politics, and so on. The limitation of economy and other factors is the necessity of aesthetic logic and the spiritual work with realistic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当今消费文化的美学批判”[09YJA751027]阶段性成果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国当今消费文化的美学分析”[10CGZW06YB]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F014.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宋霞;国外学者对科技和高科技问题的研究——由内在论向外在论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7 黎春娴;;消费:一种社会结构的诠释——兼读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8 张旭亮;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1期
9 闫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李春青;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田维绪;;贵州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云南;;城市·消费·文学·欲望[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连明;;时尚杂志流行文化中的白领形象研究——以《时尚·COSMO》为个案[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5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庆东;自由意志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谢慧铃;两岸流行文化的消费与传播[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D];浙江大学;2002年
2 范小玫;消费主义及其对美国当代社会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3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5 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韦映;现代传媒环境下的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郑媛;试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9 王文棣;大众传媒与西部农村现代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妍;;传统美学与消费时代的疏离及转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2 胡水清;;论审美能量的聚集——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再审视[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3 邓欢;杨洪林;;广告审美文化的审美嬗变与美学走向[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成艳婷;;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张冰;;从艺术生产到符号消费——论波德里亚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张法;;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7 刘举;;消费语境下的身体解放与审美救赎[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8 闫娟;;试析转型期审美文化的基本表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伊延波;石莹莹;;审美意识与消费心理的比照阐释[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3期
10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2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聂振斌;;文化的本质与美学理论建构[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言恭达;;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转型与文化自觉[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7 吴兴明;;消费时代或全球化:重振美学的一线新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姚文放;消费社会:审美教育何为?[N];文艺报;2008年
3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邓广(中国林业科学院);穿越幻象的无助旅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段伟文;虚拟社会,“完美的罪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8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9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5 凌霄;鲍德里亚“超美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蔡敏;虚拟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扬州大学;2008年
7 詹贵斌;当代青春审美文化论[D];南昌大学;2008年
8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9 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云霞;美感功用性的现代阐释[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48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4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