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古代传统的制动与审美方式的闭合

发布时间:2018-03-24 10:25

  本文选题:审美方式 切入点:主观倾向 出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摘要】:正 审美方式的主客分裂是由感性和理性的主体化引起的。主体化过程一方面是感性和理性在主体基础上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对古代客体理性的否定和对客体感性的引导,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使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表现为偏重认识论意义的和偏重伦理学意义的两种方式,前者突出理性认知,后者则突出感性意欲。感性和理性在主体基础上的统一,在审美上表现为审美特性的形成,即要求把审美和美从古代知情意真善美的混同中区别开来,这也是审美关系发展到近代以后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倾向。而感性和理性的两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则在审美上表现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对立发展的倾向。这两种倾向的对峙发展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它们与审美特性的形成是一致的,尽管两种倾
[Abstract]:The split of subject and object in positive aesthetic mode is caused by the subjectivization of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On the one hand, the process of subjectivization is the unity of sensibility and reason on the basis of subjec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he negation of rationality of ancient object and the guidance of sensibility of object.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aspects makes the combination of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as two ways of emphasizing epistemological meaning and ethical meaning. The former emphasizes rational cognition, the latter emphasizes sensibility intention, and the unity of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on the basis of subject. Aesthetic expression is the formation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it is required to distinguish aesthetics and beauty from the mixture of ancient knowledge, emotion,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This is also an inevitable tendency for aesthetic relations to emerge after modern times.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ways of combining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The opposite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tendencies has two meanings: first,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ormation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e two tendencie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沛霖 ,夏康达;试论《九章》的现实主义[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2 叶纪彬;;论文艺作品的倾向性[J];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

3 黄力之;他们不知道他们究竟为何物[J];当代文坛;1984年08期

4 林锦鸿;;人物形象的客观性与作者的倾向性——从薛宝钗形象的塑造看曹雪芹的创作态度[J];红楼梦学刊;1984年04期

5 顾永芝;;试论艺术的倾向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4年01期

6 汪瑰曼;文学批评与审美的更新[J];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04期

7 ;大龄女青年择偶心理[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5年04期

8 余秋雨;生机在于创新——《魔方》的联想[J];上海戏剧;1985年04期

9 李俊国;作家审美方式与文学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10 蒋国忠;关于文学倾向性的再思考——重读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的信[J];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卓昌勇;高琪;;论新闻摄影的美[A];思考的相机——第八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钟毅;徐凯;刘朝阳;;浅谈证候研究方法[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周海宏;;音乐欣赏课相关的美学、心理学问题分析(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徐放鸣;张玉勤;;《全球化语境中的休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汪大伟;胡建君;;“岁寒三友”的理念——图案、三大构成、艺术设计及其它[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梦灵;侍洪波;;基于改进的最小邻域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莳;《西方现代思想丛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张军平 孙闪 刘正;浅谈群艺馆无形资产的作用[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康伟 崔秀敏 董涛;春节晚会还什么招[N];中国艺术报;2001年

4 ;主审法官为当事人推荐律师,另一方能否申请法官回避?[N];西藏日报;2001年

5 冯俊锋;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迫在眉睫[N];农民日报;2002年

6 李万武;文学不应只睁“一只眼”[N];文艺报;2002年

7 王宝生;影视同期书 切莫进怪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8 喻小龙;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N];安徽日报;2003年

9 王桂英;河北民间舞蹈代表作《放风筝》[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仲呈祥;幽默进取 笑对人生[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池水涌;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李卫涛;中国新诗观念和中国古诗观念的变异性关联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芳;《型世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林志刚;关于武术与西方体育审美方式特征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连国栋;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空芯光纤几何参数的测量[D];燕山大学;2003年

4 王鹏;体验与表达[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丹;论现代山水散文的审美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彭英;丰子恺与儿童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罗亘;论《故事新编》的反讽艺术及其深层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吕亚进;关于中西方新闻客观性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妮娜;当代大众文化与电视传媒[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唐璐;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双重视野[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57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57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3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