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比较看西方美学范畴的特质
本文选题:中西哲学 + 西方美学范畴 ; 参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摘要】:对中西哲学、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可从美学体系的学科性和思维方式,从中西美学范畴产生和存在模式可以看出,从中西哲学、美学范畴的历史等角度入手,从而辨析中西美学范畴的差异与基本特点;西方美学范畴在内涵上具有确定性、变异性和科学逻辑的学理性等特质。
[Abstract]: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can be made from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and mode of thinking of aesthetic system, from the emergence and existence mod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categorie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 category, etc. The difference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categories are analyzed, and the western aesthetic catego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certainty, variability and scientific logic.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忠辉;;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走向及未来发展趋势反思[J];东岳论丛;2006年01期
2 邱美琼,张福荣;明代诗学视野中的诗趣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胡建次,邱美琼;明代文论视野中的“趣”[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吴建民;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冯若春;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王琴;当代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杨自俭;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余东;翻译学:有名无实[J];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01期
9 胡建次,邱美琼;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趣”范畴[J];社会科学家;2003年05期
10 杜桂萍;雅正之美与清初杂剧的艺术构成[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罗筱玉;宋元讲史话本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春桃;《二十四诗品》接受史[D];复旦大学;2005年
5 温秀珍;张问陶论诗诗及其诗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刁生虎;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复旦大学;2005年
7 谢群;中国诗学理论中的“法”范畴[D];复旦大学;2005年
8 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严金东;自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个案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欧宗启;印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如罕;脂砚斋与哈斯宝《红楼梦》评点之比较[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炜;刘勰文学创新思想新探[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3 白锐;惟有东坡居士好,姓名高挂在黄州——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生存样态及其文学、书法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肖灿;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与诗美学[D];湖南大学;2004年
5 付雅辉;意境:生命之思的审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士聪 ;《艺概》文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陈丽丽;审美的异端:中国古代文论“狂”范畴之浅探[D];河南大学;2005年
8 肖寒;试论苏轼的“自然”论文艺观[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刚;生命情感的言说与主体精神的成长[D];西北大学;2005年
10 陈志;刘熙载《艺概》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同华;清奇古怪史留名——谈谈美丑转化[J];社会科学;1983年05期
2 李刚;;浅议中外哲人对美学本质认识的统一性[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姚文放;“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J];江汉论坛;1987年09期
4 朱国庆;论意境之创构[J];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5 任贵,李惠芳;论荒诞[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童伟;;纵横任我 生意活泼——罗汝芳对“狂禅”的整合与改造[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赵国乾;;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趣”的诠释[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8 彭静;李天道;;中国美学之“化”范畴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2期
9 吕孝龙;;引进、融合与更新——王国维美学思想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王明居;;易经的隐形美学范畴[J];文艺研究;199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法;;媚世(kitsch)和堪鄙(camp)——从美学范畴体系的角度看当代西方两个美学新范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宛小平;;金岳霖《知识论》中的美学思想初探[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2 李翔德;大美学时代[N];太原日报;2006年
3 杨家友;重视崇高在审美教育中的最高作用[N];光明日报;2005年
4 邱紫华 宋雄华;宏大的范畴体系[N];光明日报;2007年
5 周来祥;《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思想和特点[N];光明日报;2008年
6 黄稼辉;西方象征美学的源与流[N];文艺报;2009年
7 仲呈祥;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5年
8 向丽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激活美学对现实的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继生;荒诞美学范畴的生成及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琴;《乐记》美学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俞香云;钟嵘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6年
4 孙洁;鲍桑葵的“丑”学初探[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敖玉敏;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陈桂梅;晚明及清“生”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柳;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中的“大”美[D];安徽大学;2007年
9 刘伯珍;论“拙”[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小恒;先秦“中和”美学思想探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87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8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