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主体间性与中国美学的拓进之维

发布时间:2018-04-22 17:07

  本文选题:主体性 + 主体间性 ; 参考:《学术研究》2005年07期


【摘要】:西方当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以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为中国当代美学突破西方主体性美学的负面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思想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主体间性美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的特点,在两者的比较对话中发展中国美学,是中国美学拓进的方向。
[Abstract]:The inter-subjectivity turn of wester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ought in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provide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o break through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western subjectivity aesthetics. The thought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is similar to western intersubjectivity aesthetics in thinking mode and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to develop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comparative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与传播系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恒;本质直观视域中的感性与存在——胡塞尔的“直观”理论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宏;;论哲学之思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2 牛秋业;康德与叔本华自由观比较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王彦君;试析古代怀疑论向近代怀疑论的转向[J];现代哲学;2001年02期

4 宋婕;休谟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2期

5 杨勇;赋诗以理性 塑已以诗情──孔子论“诗”用“诗”初解[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6 黄正华;休谟问题和归纳问题刍议[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7 刘少杰;举步维艰的感性选择——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人员求职行为方式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4年06期

8 陈志伟;康德先验性辨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林道海;试论康德关于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关系的学说[J];学术探索;1998年05期

10 姚定一;论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一种回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伟;;历史与人性的浑融——李R既恕按蠛有∷怠痹俨蚚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2 张秀萍;环境保护社会制度建构的理论分析[D];山西大学;2007年

3 郭嘤蔚;论辩证思维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5 丁成际;“群居和一”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王书婷;为情感赋形:新诗节奏与意象的理论与实践(1917-1937)[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9 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孙庆斌;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国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任百成;论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立杰;现象学直观及其对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启示与意义[D];四川大学;2007年

4 闵晓丽;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保障权的分配正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冬松;吴经熊对霍姆斯法律哲学之承继与超越[D];湘潭大学;2007年

6 谢伟;论虚拟实在[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来顺;客体化世界观的批判与超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王继红;哥白尼式革命的真正完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潘火强;论个体的死亡意识[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王海燕;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1期

2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3 B.图汉斯卡;孟庆时;;马克思的人的概念[J];世界哲学;1985年01期

4 罗强烈;主体性与文学语言的选择[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5 韩震;选择只是反映过程中的环节[J];哲学研究;1986年08期

6 黄文锡;“临川四梦”的教益[J];剧本;1986年10期

7 ;人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J];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01期

8 袁阳;角色行为的主体性与文化心理结构[J];东岳论丛;1986年06期

9 殷继海;;论知识主体性[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10 杨春时;;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和超越性——兼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J];文学评论;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勋;;论犯罪机遇的主体性及其控制对策[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王晓初;;论编辑活动的主体性[A];编辑工作论丛[C];1997年

3 边立新;;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梅彤;;探讨强化主体性、提高使用者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建筑设计[A];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鲁献慧;;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陈理宣;;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及其培养[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周学奉;;创新与“现代人”的契合点是高扬人的主体性[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主体性教育理念之歌——主体教育研究与实践[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9 陆德林;;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凸现[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丽琴;;高三英语复习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应章;增强德育实效性一着棋[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苏婷;培育主体性 增强实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江苏锡山市华庄高级中学 王惠东;“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王惠东(作者单位:江苏锡山市华庄高级中学);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陈思;培养幼儿主体意识[N];中国人口报;2000年

6 ;加快农村法制化进程[N];光明日报;2000年

7 李楠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0年

8 湖北省省直第一保育院 袁 芒;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关系[N];光明日报;2000年

9 方锡球;人文关怀在文学中的维度与要义[N];光明日报;2000年

10 辛华;世界体育产业兴起来[N];江苏经济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斌;意义与结构[D];暨南大学;2003年

3 孙振东;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刘源;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丁四海;哲学视野中的个人崇拜[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秀霞;论人的主体性及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兰军;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黎丹;主体性化学课程教学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谢作进;从主体性教育思想看中学语文学科性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文;关于我国中学主体性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肖吉亚;主动、自主、创造[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郑春梅;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肖扬帆;九十年代散文主体性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秀丽;试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曹炳志;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88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88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0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